山东潍坊学生胡某,冒名顶替我省礼泉县学生韩某,在陕西中医学院上了三年大学。教育部在学籍普查过程中,发现了这起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件——
离大学毕业只有一年时间了,陕西中医学院大三学生韩某却悄然离开学校。原来,她本名姓胡,只因冒名顶替礼泉县的学生韩某到陕西中医学院上学,被教育部与学校查处后,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两大学生“同名同姓同父母”
今年7月,陕西中医学院接到了一份来自教育部的信件,要求核查大三学生韩某的学籍真伪。因为教育部在网上清查学生学籍过程中发现,西北大学与陕西中医学院,各有一位姓韩的学生,同是礼泉县药王洞乡人,且姓名相同,身份证号码相同,连父母的姓名,高中时候班主任的姓名都相同。
此时,2007年入校的这位“韩”姓学生,已在陕西中医学院上了三年大学。此事引起了陕西中医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该校教务处立即对此事展开了调查。
昨日,该校教务处的一位刘姓负责人说,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立即调取了韩某的档案,发现纸质档案完整,而且毫无破绽。但当打开该学生的电子档案后大吃一惊:该学生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中的照片不是同一个人。
“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负责查处此事的老师,将真正韩某的照片和9名与此事无关的学生照片进行打印,随后找来了“韩某”,问她认识不认识9张照片中的学生。结果,“韩某”连被她顶替的这位学生的照片也没有认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教务处的老师向她道出了实情,称照片上的5号,才是真正的韩某。听到老师的话,这位学生号啕大哭,并向老师说“我叫胡某”。
据这位学生讲,三年来,她每一天都过得惶恐不安,“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在这三年中,她每天都为这件事担心,有好几次她都有退学的想法。由于思想压力太大,加上学习很吃力,她的成绩在班上非常差。就在教务处老师叫她来办公室的路上,她已经知道是什么事情了。但对于冒名顶替的其他情况,胡姓学生只字不提。
就在教务处老师与胡姓学生谈话的当天,胡某称要到西安找自己的舅舅,临走时,她没有带走宿舍里的物品。为了安全考虑,学校老师让两名女同学陪她到了西安火车站。在见到胡某的舅舅后,两名女同学回到了学校,但从此以后,胡某便失去了联系,至今她的物品还放在学校的宿舍中。
今年9月7日,陕西中医学院按照教育部关于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取消了“韩某”的学籍。
假档案中的印章齐全
在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记者见到了“韩某”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两份档案显示,该档案是2003年10月由礼泉县二中建档的。在档案之中,有礼泉二中的公章,也有班主任、校长签盖的印章。唯一不同的是,真正韩某的照片上,只盖有礼泉县招办的印章;而假韩某的照片上,不但有礼泉县招办的印章,也有咸阳市招办的印章。
对于这份假档案上盖有班主任、校长以及礼泉二中的印章情况,11月4日下午,礼泉县二中办公室的陈主任称,此事他并不知道。但此前礼泉二中一位刘姓副校长对外界称,此事不是他们学校的责任,学校也没有能力干那样的事情。关于学生学籍档案里的校长签名和印章的问题,刘姓副校长称原校长已经调离,他说不准。韩某的原班主任看了档案中的班主任签名后,表示这个签名不是他签的,但印章可能是他的,他说自己的印章平时一直就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看过胡某的照片后,班主任表示不认识。看到韩某的照片后,他立即认出是他的学生,并说该学生是一个瘦瘦的女孩,当年没有考上,从二中转到一中复读去了,当时他还劝其继续留在二中。
礼泉县招办称“没有责任”
4日晚7时许,记者见到了礼泉县招办主任董新锋。据他介绍,礼泉县招办绝对不会造假,学生考上大学后,按照陕西省目前的规定,档案由学生携带并到所录取院校报到。而且领取档案时,学生必须携带身份证才可以拿走档案。在礼泉县招办,所能够查到的只有一行字,就是学生的准考证号等。他说:“这事我们没有责任,要找就要找陕西中医学院。”
董新锋称,即使档案有问题,陕西中医学院在学生报到时,必须核对学生身份及档案。对此说法,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的一位负责人予以反驳:“档案上有礼泉县二中、礼泉县招办、咸阳市招办的印章,也有班主任、体检医生的印章及签字。陕西中医学院要搞这么一套档案,哪里来的这些公章及私人印章呢?”
“应该追究造假者的责任”
对于此事,今年已经考上西北大学的韩某非常惊讶,称自己并不知道此事。
陕西中医学院的几位老师对这一冒名顶替事件提出如下质疑:首先,即使韩某考上陕西中医学院没有来报到,那么是谁将韩某的情况提供给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山东潍坊的胡某;其次,学生档案齐全,能够盖上礼泉二中、礼泉招办及咸阳招办印章的这套完整的档案到底是怎么来的?
陕西中医学院的一位姓刘的大学生说:“这事害了两个人,谁造假应该追究谁的责任。”有一位自称是胡某同学的女生称,胡某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成绩较差之外,其他方面还是挺好的。听到这样的消息,她们感到非常惋惜。“要不是有人造假,最起码不会让一个学生付出三年的代价。”“三年大学,就这样白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