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絮状的沉淀跃然试管底,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当溶液呈金黄色因为铁三价,浅绿色二假亚铁把人迷……”化学版《青花瓷》日前在网络论坛和中学校园走红,并在短时间内催生多个不同版本。记者在百度中输入“化学”、“青花瓷”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与此相关的论坛留言2万多条。
据了解,化学版《青花瓷》最初是由一位中学教师创作并用于课堂教学。此举被拍成视频在网上公布后,引起强烈反响,随即衍生出多个版本,被众多中学生亲切地称为“活教材”。记者在其中一个版本的视频画面中看到,歌词通过幕布被投放在黑板前,随着熟悉的伴奏音乐响起,老师带领学生同声合唱。
“确实很有意思,背起化学反应和方程式觉得轻松不少。”正在南京上初三的王琰说,化学有很多冗杂的方程式,记起来十分困难。现在用唱歌方式来学习,不仅记得快,而且不觉得枯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记者了解到,化学版《青花瓷》在校园受到广泛欢迎,学生们普遍认为用流行歌词来帮助记忆知识要点非常有用,甚至还有学生自己动手将一些知识点编成歌词用于复习。
南京市民方健先生说,作为一名家长,他不介意孩子用这种学习方法,“其实通过歌词帮助记忆并不是什么新方法,我以前学过一些古诗词,很多都忘了,但是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至今仍能背诵,因为这首歌多年前被改编成流行歌曲。”
化学版《青花瓷》在得到学生、家长和部分教师的认可后,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将学科知识编制成歌词的行列。如流行歌曲《菊花台》被改编成《实验台》,《千里之外》被改编成《实验室外》,《江南》和《孤单北半球》被分别改编成《试管》和《孤单实验室》等。颇有“唱歌教学风”在校园刮起之势。
“歌谣”教学惹争议
尽管化学版《青花瓷》受到学生热捧和部分家长、教师欢迎,但也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对这一方法不认同。
苏州市第十中学高三化学教研组组长邵燕认为,“歌谣化”的教学娱乐性较高,对于帮助学生记忆或许会收到一定效果,但目前流行的版本歌词内容并不规范,对考试也没有多大帮助,最多只能算是辅助教学。
“化学版《青花瓷》的确能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的亲切感。”邵燕说,通过流行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幽默和轻松。但就歌词内容而论,不仅涵盖的知识点过于基础和浅显,而且很多内容不规范。比如“三价铁”应该是棕黄色而不是“金黄色”,“硫酸不愿挥发”应该特指“浓硫酸”,等等。
上海市桃李园实验中学物理老师朱素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歌谣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记忆或许有一定作用,但这一方法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对学习出色的学生可进一步巩固知识,但对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可能起一些反作用。
“学生只有在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这些‘歌谣’。”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蔡玲玲说,在实际的有效学习中,掌握应用方法和应用技巧才是最关键的,僵化地按“歌词”来背熟几条公式或原理,反而会抹杀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深刻理解。因此,这些“歌谣”可作为课外兴趣或临考前的另类考纲介绍给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应斟酌使用。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对化学版《青花瓷》的争议基本停留在教学方式或学习方法是否有效、能否引入正常教学范畴内等方面。
“实际上,化学版《青花瓷》走俏折射出的是教师的无奈和学生的期待。”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在高考指挥棒下,许多学生面对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填鸭式”讲课,大量习题,无休无止的考试,还有家长充满期待的目光,学习生活既枯燥又疲惫。所以当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流行歌曲结合起来时,学生便会觉得“亲切”“有意思”。“这就说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而言,‘歌谣化’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邵晓莹说,一旦学生对化学版《青花瓷》的关注热度过去,或者“歌谣化”教学成为一种常态而演变为“硬记歌词”,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对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教学内容讲清楚、说透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启发他们去发现学科知识中的逻辑之‘美’,定理之‘美’,而不是生硬地改编流行音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肖平举例说,比如学习古典诗词,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多得一两分,学生当然没兴趣。如果在教学时能够配上一段古乐,展示几幅山水画,说上一段故事,可能就会让学生爱上这门知识。“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和学生有较多的时空‘自由发挥’。”
“由此可见,拿掉悬在学生头顶的‘高考指挥棒’,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还教师和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之道。”邵晓莹说,这才是化学版《青花瓷》蹿红现象真正要告诉大家的。据新华社
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旋律,配上相关学科知识要点编写成歌词,就能成为一部好学易记的“活教材”?一位中学教师编制的化学版《青花瓷》日前受到广大网友特别是中学生热捧,争议由此产生。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尽管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因其涵盖知识点较少,不宜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社会学专家认为,化学版《青花瓷》走红现象反映当前教育存在问题,需从多个层面深入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