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记者 李若愚)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今年1月份金融运行数据,当月人民币贷款出现罕见的“井喷”式增长,单月增加1.62万亿元,是去年1月份增量的两倍,是去年全年增量的1/3,刷新了以往的纪录。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对整体经济而言,1月份贷款猛增的现象是一个良好信号。这意味着去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开始执行的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取得了效果,银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从而有助于推动宏观经济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户贷款出现明显增长,1月份增加1214亿元,单月增量占去年全年增量的1/6。在央行的统计口径中,居民户贷款包括居民消费性贷款和居民经营性贷款,其中消费性贷款的比重较大,而在消费性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所占的比重最大。此前,工商银行曾披露,该行1月份个人贷款新增近160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82.5%。
赵锡军指出,居民户贷款增长显示居民消费信心增强,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收到效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伴随央行的持续降息,国家着力加大对居民住房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放松二套房贷政策,降低二手房营业税,降低首付款比例,对合规房贷利率打7折。
不过,统计数据中也存在隐忧。赵锡军指出,在贷款激增的同时,企业存款也出现大幅增长,因此有必要关注是否有“左手贷、右手存”的情况,未来要关注贷款是否得到高效的运用。1月份,企业存款增加759亿元,比去年1月份多增2586亿元。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1万亿元,比去年1月份多增1.28万亿元。
1.6万亿有隐忧 过分乐观早了些
李若愚
1月份贷款1.62万亿元的惊人增长是个好消息,它被视作中国经济复苏的标志。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普遍因信贷市场严重萎缩而焦头烂额,中国却是全球唯一保持贷款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数据显示,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均出现明显增长,社会生产和消费这两头都获得有力的金融支持。对于宏观经济的运转而言,这是最理想不过的结果。
但是,过分乐观还显得太早,庞大的数据并不能解决一切实在的问题。央行的统计显示,在1月份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的比重占近40%,而去年1月份的比重仅为13%。这意味着,1月份企业实际获得的资金量可能低于公布的贷款数字。这是因为票据融资要求企业在银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比例越高则企业实际获得的资金越少。在实际操作中,保证金的比例最低也在30%左右,高的甚至可以达到100%。此外,曾有媒体报道称,有企业利用当前特殊的利率环境,通过票据融资实现大规模套利,而这些套利行为对实体经济没有任何意义。
撇开票据融资的 “水分”,贷款还存在质量和效率的隐忧。目前,国家大力放松银行信贷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如果银行的贷款标准出现“非常”的放松,则未来难免引发不良贷款的浪潮,这值得关注。此外,银行“垒大户”的惯性也值得警惕。在激增的贷款数字中,有多少贷给了并不太缺钱的大客户?这也值得关注。
未来,有必要继续引导银行为真正缺钱的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