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8日电香港《大公报》日前报道过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建议中国给国民发放消费券,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进而应对经济危机。在中新网转载后,围绕这一话题,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场全社会参与的大讨论。该报今日再次刊文称,PK的双方,观点都很鲜明,一方认为无可厚非,并举台湾为例;另一方则认为不现实,缺乏可操作性,政府财力及中国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都是障碍。
文章认为,无论结论如何,这一争论过程令人欣喜。因为全社会包括官员、学界、民间共同参与,来讨论政府的钱该不该花,并不多见。如果这种现象能够日渐机制化,相信中国今后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钱,少走很多冤枉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高涨,也算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重要进步吧。
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拯救经济时不我待。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近代中国一直在过“穷日子”,政府过去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扩大生产,因此在扩大内需方面一直相对缺乏经验。那么,现在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明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中心,是否该考虑过一下“富日子”呢?反对者理由有很多,无非是强调政府财力不足,消费券不符合中国国情等等。
该报指出,过去几年,中国经历了世界上最高速的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也曾每年翻番,尽管今年出现下滑,但多年的积累还是相当可观。若每位国民发放一百元消费券来计算,全国的规模约需要一千三百亿。乍一听很多,其实也仅为每年“三公”开支的七分之一。每年官僚队伍的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务用车都要耗费约九千亿的公帑。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官富民穷”绝不应该再继续下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在恰逢其时。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在的“富日子”不能再像民谣所说的那样“再穷不能穷干部,再苦不能苦公仆”,而是应该面向普通百姓,倾向困难群体。胡锦涛主席多次强调,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都低保百姓拿着一百元消费券买到油和面后的感激表情,是投给政府的一张最好的赞成票。消费券成了“共享”理念最直白的支付。
分析认为,不可否认,中国人多地广,发放消费券操作起来是有一定难度。这是中国的国情。不过,有的官员嘴里所说的“特殊国情”却往往变味,实际是一个借口。在一些地方,发放消费券完全不是难事,成都市政府能发,你不能发?关键还是政府是否舍得花这份钱。许多地方官多年来已经养成思维惯性,政府财政只能用来投资建工程、建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出政绩。对于民生投入,则常常一张冷脸。遇到老百姓能获益但政府要花钱“吃亏”的事,动辄拿“中国特殊国情”来搪塞。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已将城市反哺农村写进中央文件,是否发放消费券等具体方式可以探讨,但尽快刺激消费,避免投资独大令扩内需成为跛脚鸭,已不容耽搁。都忙着救市,就别跟老百姓算计了。让老百姓过一过“富日子”,同时政府也学学过穷日子。美国有的州政府,装修的还不如中国一些镇政府,初看一笑,再看深思。(马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