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就像一个窗口,浓缩了天地万物。
龙羊峡水电站是根治黄河、造福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给建设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实现西电东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二组)特种邮票全套4枚,这是第3枚,发行于1989年。
1980年发行的猴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张生肖邮票,在邮市价格上升很快,2007年一张猴票的价格已经达到3200元,是面值的4万倍。
有关青海元素的邮资片,被陈老刻意放在一起。
收藏见证青海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 姚兰
拜访陈老师之前,我一直在脑海里搜寻上一次使用邮票的情景。在今天这个追求快捷和效率的E时代,我们早已习惯了用电话、短信、E-mai1、QQ等工具相互沟通。渐渐地,那一张张面值分角的邮票似乎已经丧失了使用价值,但对收藏邮票已有半个世纪的陈老来说,邮票、邮品诠释的集邮文化,实际反映着社会的发展。
半个世纪的邮缘
陈老师与邮票结缘,要追溯到1951年。
当年,他在上海读小学3年级。有一天,老师布置了《给毛主席写信》的作文。他一气呵成,写好的信不仅被当成范文,老师还让他和另几名写得好的同学把信寄到北京。年仅10岁的他拿到了平生第一枚邮票。“当时,我很虔诚地把信装进信封,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端详了好半天。想着写好的信就要凭这枚小小的邮票送到毛主席手里,心里无比高兴。”陈老师提及的邮票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面值800元(旧币)。尽管只是一枚设计简单的双色邮票,可大气、喜庆的小小方寸还是表现出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展示了艺术魅力。
陈老师喜欢邮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幼喜欢画画。自从见到这幅微型的美术作品,他心底就泛起涟漪。从此,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化大革命”期间,收藏被迫中止,陈老的心爱之物化为灰烬。
亲密接触港澳台邮品
1978年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荡漾,人们的意识形态逐步发生变化,集邮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活动,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
20世纪80年代,各地经济大踏步发展,陈老有了经常去外地出差的机会。从这时候起,他接触到了台湾邮票,于是港澳台邮品又扩展了他的收集范围。1988年,他自办了微型邮刊《西海邮苑》,每次,他都会拿出其中的30份,寄给香港和台湾的邮友。慢慢地,他的国外朋友越来越多,常有泰国、马来西亚和日本的邮友与他切磋“邮经”,他再也不用担心“里通外国”了。
对集邮爱好者来说,邮票远远不只用于邮寄信件,一枚邮票往往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邮市发展迎来大爆炸时期,邮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一个意外的机会,陈老邂逅了贴有“一片红”邮票的实寄封(即贴有邮票、盖有邮戳的信封)。因为实寄封价值远高于信销票,所以当时市价只值2000元的信销票,被卖家炒到了4000元。即将成交时,陈老发现邮票不假,但邮戳错位,证明封是假的,于是果断地与“一片红”依依惜别。邮市潮起潮落,如今“一片红”旧票市值8万元。
收藏邮票收藏历史
打开陈老师厚厚的集邮册,如同打开了社会进程的记录本,他说:“收藏邮票,就是收藏历史。邮资邮品体积不大,却可以见证历史。”
“1989年8月10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第二组)’特种邮票,全套4枚,其中第3枚就是龙羊峡水电站。”说话间,他按捺不住自豪,开始翻找。“喏,咱们的龙羊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素有‘龙头电站’之称,不仅支援了西部的现代化建设,库区还建成了国内养殖虹鳟鱼的最大生产基地。龙羊湖的水汽蒸发改变了周围的气候,已成为我省继塔尔寺、青海湖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之一。2002年,李家峡水电站也上了国家名片,现在又建成了公伯峡水电站,假如把我省黄河梯级电站全部开发,建成水电长廊,就等于又完成了一个三峡工程。”
的确,邓小平南巡讲话、第一个核电站建成、香港澳门回归、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开通,直到取消农业税和实现“神七”飞天,改革开放30年来的辉煌成就,从小小的邮票中得到直观而生动的体现,这些具体而微缩的艺术精品,就是我国发展的一部编年史。
青海腾飞展现于方寸间
“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更是一个省的名片。”陈老的话题集中到青海、西宁。顺着指引,我见到了设计精美的《塔尔寺》特种邮票。“这套特票共有4枚,画面背景都是蓝天白云,颜色清爽,赏心悦目,4枚票分别介绍了如意宝塔、大金瓦殿、大经堂和班禅行宫。邮票2000年5月5日发行,是我省第一套地方选题票,在青海的邮票发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2年发行的《青海湖》特种邮票,也提升了我省的知名度。”是啊,作为我省旅游业的标志性景点,塔尔寺和青海湖成了外地友人、外国宾朋来青的必游之地。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它们似历经岁月变迁的长者,目睹了青海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
今年7月,我省申请发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枚专用邮资图明信片,这张片子开创了全国先例———一种名称两种规格。它的名称统一为青海湖,图形则分别是菱形(青海湖小片)和矩形弧形(青海湖大片)。发行当天下午,年近七旬的陈老师带着厚厚一撂邮资片奔赴青海湖,7月25日一大早,加盖到青海湖邮电所临时日戳后,寄给了海内外的邮友。
在陈老师的资料柜里,印有环湖赛、万丈盐桥、郁金香、昆仑立交桥及新宁广场图案的邮资片被单独放在一起,很显然,这是主人刻意而为。透过这些邮资片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不难发现,我们居住的城市越来越美,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小小方寸,展示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美好的东西。从这你可以看到,破旧的土路改造成了能举办国际赛事的标准道路,姹紫嫣红取代了单调的蓝、黑色,交通立体化则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社区文化日益丰富,一桩桩、一件件可能并不起眼,可是将它们串联在一起,不就是一部城市变奏曲吗?”我边听边记边想,把这些邮品组合在一起,不正好反映了西宁乃至青海30年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了西部大开发10年的丰硕成果,是对大美青海的最好诠释。
陈老集邮博客中有一篇是写西宁一天同时开了5处邮政所。他问我:“同一天开了5处邮政所,说明什么?”没等作答,他就说:“这说明城市发展了,新建成的社区多了,居民人口增加了,对邮政业务的需求大了,同时,也说明老百姓的生活好了,钱袋子鼓了,对邮政储蓄业务的需求增大了。新增加的邮戳间接地反映出了城市的变化。”
陈老师从未估算过现在他所拥有的邮品的价格,他更看重的是这些邮票背后的文化根系和收藏中的心路历程。他说:“小小邮票映射的大事,正如滴水见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