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证券固定收益部 陈 亮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温和通胀是由于六大原因引起的,目前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通胀已经转变成通缩风险,不过通胀隐忧犹存。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通货膨胀,此轮通货膨胀的诱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供需失衡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主要存在于食品行业。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缩小,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以及世界对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引起农产品价格走高。第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煤炭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内煤电价格上升和新劳动法的执行,都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走高。第三,国内资本流动性过剩,导致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助推了社会资本的虚高,出现资产泡沫,导致通胀压力加大。第四,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失衡,巨额贸易顺差长期存在,外汇占款较多,我国结售汇制度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导致人民币投放过多,引起国内流动性增加,通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五,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进一步流入中国,使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进一步加大,引起国内流动性扩大。第六,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南方雪灾和四川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
本轮通货膨胀治理起初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中国的汇率制度和国际经济环境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治理通胀的因素,如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引起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中国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深入和紧密,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国内的流动性进一步被动扩大等问题。但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世界经济放缓,消费需求急剧下降,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下降,经济出现了严重的下滑风险,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紧缩政策效果的显现及流动性的收紧,物价得到了控制,目前已逐步回落至央行目标控制区间。
目前国家的工作重心已经从“一保一控”转移到全力“保增长”上来,这也说明了通胀暂时不再是主要的问题。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放松,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2008年10月以来央行已经4度降息,政府也计划两年4万亿元投资规模提振内需,速度之快以及规模空前之大,体现了国家保经济增长的决心之强。
此举难免让人再度萌生对通胀的担心,借鉴之前通胀经验,正是由于国家在之前的紧缩政策尚未完全见成效的情况下开始全面放松导致的更为严峻的通胀。与此同时,我国正在进行资源品价格改革,若资源品价格理顺,那么对物价亦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如果外围经济在2010年开始好转,外围需求重新上升;加之我国经济并未明显放缓,居民收入仍维持高速增长,内需不断扩大,在双重需求的推动下,物价重新抬头。因此,通胀在2010年后会有所反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