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交通银行发布最新报告,预测中国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为2.8%左右,创17个月新低;明年初很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对此,众多专家围绕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是通缩还是通胀分成了两派,展开了激辩。
反方:不会通缩
代表人物:范建军 张晓晶观点:担心完全没必要,明年下半年国内可能会再次出现通胀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中国产业投资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证券研究室主任范建军表示,“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会通货紧缩,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反而担心明年下半年国内可能会再次出现通货膨胀。
范建军表示,现在CPI累计还是6.6%,虽然10月是4%左右,此次CPI、PPI大幅度下降实际上是因为国际原材料上涨造成输入大幅度下降。“大家认为价格快速下降可能会导致经济通货紧缩,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范建军说道,“经济增速在大多数年份都是在5%左右。”
范建军称,目前已上报的投资额已经有14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而原油价格的预期也是下降的,这是通胀的几个原因。
前天由中国人民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宏观经济报告也认为,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将进一步下滑,在经济全面深度下滑的作用下,价格出现持续下滑的局面,但在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作用下,通货紧缩的局面不会出现,全年的CPI达到2.3%。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称,明年尽管单月可能出现CPI增幅为零甚至为负的现象,但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很小,包括通胀的可能性也很小。目前CPI,包括未来一段时间都保持着下滑态势,通货膨胀的压力减弱,大宗产品价格也明显下跌,这些都不会带动价格上涨。但应该看到,有翘尾因素在这里面。
正方:有通缩可能性
代表人物:张永军观点:明年有通缩的可能性,这是目前经济严重下滑的一个后果
商务部监测的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预计今年12月CPI增幅可能降至2%以下,明年初很有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对记者表示,明年有通缩的可能性。他说,这是目前经济严重下滑的一个后果,毕竟金融危机给全球造成的损失很大。虽然各国央行都有强有力的注资,但市场风险仍然巨大,资本金损失也较严重,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机构的贷款也被打乱和减少,因此基础货币量增加了,流动性却有明显下降。
张永军认为,各国政府和央行的救市措施力度很大,如果措施见效,那么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短,不会像1998年的紧缩时间那么长。“至于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会不会变成现实,会持续多长时间,我认为现在还很难说。因为各项措施见效需要一定时间,但是在这个等待效果显现的时期内是有可能出现通缩现象的。通胀是更远的事情了,眼下还不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