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商业文化高峰论坛上,受邀作报告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坦言,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中国的经济确实遇到挑战,但整体看,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健康。
其依据是当前经济运行的四大指标——经济增速、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仍然“向好”。
支撑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力量——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也仍比较乐观。
姚景源呼吁在座企业坚定未来发展的信心。他表示,和1998年的金融危机相比,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外汇储备已不可同日而语;宏观调控的素质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诸多方面,都是我们克服当前困难的力量所在”。
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各方看法不一,但姚景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信心,正如温总理刚刚强调的,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
此前的11月21日至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曾指出,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企业要靠信心稳定市场预期,靠信心渡过难关。
姚景源的乐观判断,基于对经济增长率、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四大指标的分析。
他表示,从经济增长率看,尽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态势下,1-9月份仍保持9.9%的平均增幅,而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平均增幅为9.8%,“在欧美经济体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速仍然略高于30年的平均增速”。
从就业率看,按照联合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标准(16岁至65岁),200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达9.09亿,“这个数字比七大发达国家人口总数,还要多三个亿。可见中国的就业压力是全世界最大的”。
今年年初,全国目标新增就业岗位为1000万,前三季度已经完成936万,即完成了目标值的94%,“前景仍是乐观的”。
从通货膨胀率(CPI)的运行看,虽然2007年中国的CPI达到了历史上10年最高水平,但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物价水平总体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未来两月物价水平还将下行,CPI预计将低于4%。
从国际收支平衡数据看,近几年中国一直被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困扰,2006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达1775亿美元,2007年顺差额更是跃升至2662亿美元,庞大的顺差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但2008年1至9月份贸易顺差同比减少47亿美元,证明国际收支问题也在逐步好转。
而从支撑经济的四大基本力量——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看,情形也较乐观。
姚景源表示,就“工业化”看,七十年代我们汽车年产十万辆,到1992年达到100万辆,从年产一百万到两百万用了八年时间,从两百万到三百万辆就用了三年,从三百万到四百万仅用一年时间,06年中国汽车总产量是727.9万辆,今年预测突破1000多万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可见一斑”。
就“城市化”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城镇人口为1.7亿,现在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7亿,到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达44.9%,“相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90%,全球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49%,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但随着向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迈进,城市化必将加快发展”。
他介绍,现在中国一年消耗水泥的数量占世界的一半。曾有一个英国的杂志写道,目前全世界70%的起重机都在中国。
从市场化指标看, 姚景源说,市场化的普及程度已经不言而喻。
就国际化而言,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四,进口贸易量占世界贸易第三,利用外资量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刚刚跃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