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印刷厂家纷纷迁往香港。中华邮政总局先后委托中华书局香港印刷厂等厂印刷孙中山像邮票。
由于时局动荡,邮政当局几易印刷厂家,所用印版有时局部修改,由此在不同印刷批次的邮票图案和齿孔度数上都出现了差异。香港中华书局印刷邮票从1938年10月开始,到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为止。香港中华版孙中山像邮票分为一版(1938年11月11日发行)、二版(1939年3月发行)、三版(1941年8月16日发行)。
另外,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有部分未打齿孔及未涂胶的孙中山像邮票废品当废纸流出印刷厂据说是流到广东南海县某地,被邮商发现后通收回来,数量很大,但后来又因故全部销毁,故实际存世量变得不多。这类票有很多趣味品,有大移位、大全张等对我们研究民国票的印刷很有帮助。
在这些流出的孙中山像邮票中,大部分为中华二版5元无齿票。这种5元无齿票印刷全张为6格(5X10X6),第个邮局全张为50枚(5X10),无背胶。整版票的中文版铭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雕刻印刷”,位于全张票第5、6号票的正上方;整版票的英文版铭为"ENGRAVED&PRINTED BYCHUNG HWA BOOK CO,LTD”,位于全张票第45、46号票的正下方。
另外,这种中华二版5元无齿票变体众多,最大的特点就是套色移位,其中有中心头像:上移位、下移位、左移位、右移位、左上移位、左下移位、右上移位、右下移位,还有头像移出邮票框外,造成中心漏印,甚至有折白票出现等。另外还有一种中心头像倒印票是此票最大的变体,但发现得不多。其倒印的原因是第二次印刷时将已完成的第一次印刷的整版邮票倒置所致,与孙中山像“纽约倒”邮票印刷情况类似,因此又称为套色倒印。从已有的变体邮票研究分析,邮票边框的刷色是在孙中山像之下,而孙中山像则在邮票边框之上,因此印刷该邮票是先印边框而后印头像,即“头像移位变体”。
通过对香港中华二版5元无齿票的研究,我们从中了解到当时的邮票是先印刷邮票边框,再印刷头像,后上背胶的。同时由于当时的印刷设备落后,经常造成套色移位、甚至倒印的情况。
另外,中华二版孙中山像5元无齿未发行票极易变造异品,如造成中心漏印,所谓的孙中山像“印样”,甚至打齿变成漏齿、齿孔移位等等。请收集研究者留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