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4.6%,食品类价格涨幅首度回到个位数,猪肉价格涨幅回落到2.6%。
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CPI涨幅,从今年2月份8.7%的10年来最高值,回落到4.6%,已处于年初提出的物价调控目标范围内。
CPI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未来走势如何?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宏观经济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CPI涨幅连落有内外原因
回顾本轮物价上涨的历程,能更好地理解当前物价走势。
本轮物价上涨是从2007年年中开始的。从2007年7月起,我国CPI单月同比涨幅均在5%以上,尤其是2008年头四个月涨幅分别达到了7.1%、8.7%、8.3%和8.5%。
根据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课题组的分析,本轮物价上涨是在全球通胀大背景下发生的;在一些价格上涨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深刻调整,是农业基础薄弱的体现。而食品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影响程度超过了80%。
了解这一背景,就不难理解为何近来CPI涨幅一路回落。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指出,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深化继而全球性地引发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问题发生了逆转,而国内粮食连获丰收、国家扶持农业和生猪生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CPI继续上扬的动力明显消减。
以食品类价格为例。今年2月份,全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3.3%,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3.4%;到了5月份,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到19.9%,猪肉价格涨幅回落到48.0%;此后这一态势继续,到9月份,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到9.7%,猪肉价格涨幅回落到2.6%。
对CPI影响因素,超过八成的食品类价格涨幅出现明显回落,直接向下拉动CPI相应回落。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国CPI走势连续5个月回落——7.7%、7.1%、6.3%、4.9%、4.6%。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出现回落,可以说是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实施的结果,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价格有关,同时国际市场价格涨幅回落也有不小的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分析。
CPI涨幅有望继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物价问题深有感触。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去年大家还对物价持续上涨感到悲观,如今CPI涨幅连续5个月下行,为进一步做好宏观调控、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CPI涨幅连续回落固然令人欣喜,但人们更为关心的是,CPI的未来走势会如何?回落局面能否得到巩固?
正如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课题组指出的那样,本轮物价上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那么在分析未来走势时,离不开对国际经济环境的研判。
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并有加深的苗头。尽管一个月来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尚未出现转机的迹象,目前仍处于不确定和动荡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7月份以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涨幅大幅回落,并且这一势头还在发展中。9月份国际能源价格涨幅同比回落了58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涨幅回落29.2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之势,极大缓解了国内物价未来进一步上涨的压力。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指出,这两年政府采取了扶持粮食和生猪生产的一系列措施,粮食实现五年增产,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回落。日前,国家又出台了一揽子强农支农政策,为将来稳定物价奠定了基础。
“从当前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的一些有利因素。”李晓超认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缓解,有利于控制居民消费价格的过快上涨;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传导压力有所减弱,也会促使居民消费价格保持低位;翘尾因素的减少,也有助于价格涨幅走低。
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预计,四季度我国CPI单月涨幅会继续回落,全年累计涨幅将在6.5%左右。
CPI仍处高位不可轻视
虽然CPI涨幅出现了回落,但应当看到,即便是回落后的涨幅,依然处于高位。今年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7.0%,涨幅比去年同期高了2.9个百分点。
再看与CPI密切相关的另一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的走势就更不能掉以轻心了。今年以来,相对CPI的上涨,PPI的表现更为突出。今年2月份涨幅为6.6%,7月份迅速达到10.0%,8月份又达到10.1%,形成了高于同期CPI的“剪刀差”,这对未来CPI走势形成较大压力。
从9月份PPI的情况看,虽然比8月份涨幅回落了1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9.1%的高位。前三季度的PPI同比上涨了8.3%,涨幅比去年同期高了5.6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和一些不确定因素。”李晓超说,上游产品价格仍处高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比较高,并且未来走势还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也存在着涨幅继续回升的迹象。比如最近石油价格上下波动就比较大,因此还不能掉以轻心。
张晓晶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增长都在放缓。从目前看,人们更关注的是“保增长”,通胀压力减轻也为“保增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也要注意防范未来通胀压力反弹的风险。
通货膨胀一般是前期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果。张晓晶指出,国家提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方面是希望稳住经济,使之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避免过于宽松的政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其中包括通胀风险。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安排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继续控制价格上涨。改善主要农产品和能源等基础产品的供求关系,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抓紧理顺重要能源资源产品的价格关系。(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业内专家认为
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好于三季度
【本报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专家认为,在消费和出口难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保增长的重任自然落在投资上。随着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实行,四季度GDP增长率有望好于三季度。
从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字来看,消费、出口形势并不差。9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2%,连续4个月保持23%及以上增长。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22.3%,比上半年加快了0.4个百分点。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消费在当前连续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很难再大幅提速;在国际经济形势不佳、美国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出口也很难大幅增长。因此,投资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虽然三季度GDP增速低于很多人的预期。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张晓晶认为,四季度GDP增速会比三季度要高。 张晓晶解释说,一方面,三季度停产、减产的一些企业会重新开工生产,旅游业也在“十一”之后开始恢复;另一方面,此前从紧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影响了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而根据形势变化采取的宏观调控将在四季度表现出对经济的正面影响作用。
此外,当前宏观经济虽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较多有利条件。比如:宏观调控水平显著提高,物质基础较为雄厚,外汇储备充足,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产。多家研究机构近日发布的预测报告也认为,今年GDP增长速度仍将超过10%。
对于CPI的未来走势,专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指出,中国今后物价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的恶化程度以及其去杠杆化的方式,最可能的情况是美国通过发债实施其救援计划,美元债一旦顺利发出,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美元贬值潮,商品市场价格会重新上行,中国将进一步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有很大可能面临经济滞胀。但张晓晶认为,今年CPI总体下行,但总体通胀风险不大,“发生通缩和滞胀的可能都不大”。(据《中国证券报》)
9月财政收入增速“跳水”
空间受挤压减税恐难实现
【本报讯】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财政收入增速“跳水”,从去年同期约30%的增速急剧降至3.1%。有专家认为,由于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此前呼声颇高的增值税转型等减税措施可能失去了前提条件。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9月份,全国财政收入4217.22亿元,同比增长(下同)3.1%;前9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48947亿元,增长25.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098.51亿元,增长25.5%;地方本级收入21848.35亿元,增长26.1%。
财政部表示,前9个月财政收入增长呈“前高后低、逐月回落”的态势。1~9月累计增幅较大,主要是得益于上半年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拉动。而上半年财政增收较多,主要是去年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使得今年上半年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增幅较大,另外去年税率上调也使今年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出现翘尾增收。
而今年第三季度,上述特殊增收因素没有了,加上经济增速回落、企业效益明显下降、股市楼市持续低迷,以及财政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出台的相关政策导致的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因此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的趋势明显。
此前,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各界的共同呼声。而《第一财经日报》从相关渠道获悉,全国增值税转型方案已经提交至国务院,但财政收入增速进入下半年之后的急剧跳水出乎决策者意料,而同期财政支出又大幅增加,因此减税空间正面临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