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每到大年夜就和父亲一
希望能在小学普及风筝制作课,让这古老的玩意儿流传下去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机,每到大年夜,赵斌涛就和父亲做风筝熬年守岁,天不亮就出去放飞。“那时候家里不富裕,父亲也是想用这种方法,让我感受浓浓的年味。喜欢风筝就源于那个时候。”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赵斌涛眼中透着亮光。昨日上午,记者在小店区文华苑社区见到这位风筝迷。
36岁的赵斌涛是太原双喜轮胎厂职工,从7岁开始他就独立扎风筝,从简单的三角形、燕子到复杂的龙头,从单个的到连成串的。不管是自己制作的、买的,还是朋友送的,他一个也没有丢掉,到现在他家的客厅、地下室以及父亲家的地下室,全放着风筝,共计两百余只。
怕地下室的潮气对风筝产生影响,每只风筝他都拿塑料布仔细地包裹着,上面写着名称,老鹰、龙头、666米的喇叭花串……“这一个大龙头,就要用240根竹子,眼睛也是可以转动的。”赵斌涛把玩着手中的龙头风筝说。“我特别想有一间风筝陈列室,但现在条件不允许。”说起这,赵斌涛很遗憾。
赵斌涛的姑姑家在山东潍坊,他收藏的风筝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那里淘来的。每次去姑姑家,他一早就出门,傍晚才回来,在风筝店里逛着就忘了时间,看到造型独特的都会买下来,拿回家仔细琢磨,模仿着做。一些好朋友知道赵斌涛是铁杆风筝迷,也会留意替他搜集,一个别致的立体宫灯式的风筝,就是朋友特意从山东青州带来送给他的礼物。
因朋友得风筝,也因风筝交朋友。2000年,赵斌涛去深圳参加“第二届三龙邀请赛”,一位韩国友人被他的老鹰风筝迷住了,想用重金购买,赵斌涛却一分钱没收,把风筝送给了他。韩国朋友很感动,当即就用韩国代表性的四方风筝回赠赵斌涛,这只异国风筝也成了赵斌涛珍贵的藏品。
闲暇时,赵斌涛还在文华苑社区活动室免费教孩子们扎风筝。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在小学开设风筝制作课,“风筝这门手艺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是个古老的技艺,从中可以学到立体几何、物理空气力学、美工、历史、体育等方面的知识。”赵斌涛说。 起做风筝熬年守岁;长大后,因朋友得风筝,也因风筝交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