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部分经济学者访谈
北京奥运会虽已落幕,鸟巢的璀璨焰火却似乎还在眼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北京奥运会给了人们一把钥匙,一把了解中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钥匙。”
那么,站在“奥运后”这个新的时间节点上,北京奥运又将给中国经济一把怎样的“钥匙”?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将呈现何种走势?这是现在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记者走访5位在京专家,听他们解读未来经济走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
今年仍在绿灯区运行
今年中国经济仍然会是在绿灯区运行。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增幅是9.8%,一般认为GDP的增幅在8.8%至10.8%为绿灯区。
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般没有太多争论,争论在于如何保,保在什么水平。我认为,当前最需要做的是进行微调,强力刺激政策至少在今年下半年还不需要出台,但要有准备,可以做一些预案。理由是中国经济目前还在绿灯区运行,明年出现大幅滑坡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任何政策都是“双刃剑”,我们目前的任务是“一保一控”,除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外,还要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目前,中国的通胀水平相对较高,今年可能会在7%左右;明年如果考虑解决隐性通胀的因素,通胀率大约会在5%。如果放松、刺激过度,可能会使前几年我们在控制物价方面做的工作前功尽弃。因此,宏观政策宜实行微调。实际上,8月份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微调措施,如上调出口退税率、对中小企业增加信贷额度等。明年也会有许多政策出台,如进一步减税、安排更多的企业发债等,这些都是不会引起物价上涨的刺激措施,是为了在“保”的同时做好“控”。
但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复杂局面的预案。因为国际环境中的变数较多,从二季度的数据看,世界经济的调整还未见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做好外需进一步萎缩的准备,要设法扩大内需。从国际经验来看,启动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要启动消费,就要考虑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积极启动农村市场等等。而这一切都需要考虑,要有预案。
现在国外有人判断,中国在奥运之后经济会放缓,这是缺乏根据的。实际上,中国经济在去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增长的高点12.7%以后,从去年第三季度就开始回落,至今已是连续4个季度回落,这是在意料之中的。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还在加速,消费通过刺激也可以增长,所以,奥运之后,中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所副所长丁一凡:
微调货币政策很有必要
最近政府微调货币政策很有必要,微调的原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
从国际因素看,尽管就理论上讲,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通货膨胀,但是,此轮通胀很大程度上是输入型的。面对输入型通胀,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紧缩货币,作用可能不大,而且会引来更多的热钱,这样就会带来滞胀的风险。所以,此时调整货币政策成为理性选择。
从国内因素来看,为了防止通胀,我们近几年来实行紧缩的、抑制的货币政策,力度也比较猛,导致许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告贷无门,在此背景下沿海地区的地下钱庄空前活跃。大家都知道,地下钱庄就是搞高利贷,它们的存在会破坏金融秩序,但企业为了生存只好忍痛相求,在这种情况下微调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企业发展。
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有可能进一步放宽。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美欧的经济在放缓,尽管现在从数据上看它们似乎尚未陷入衰退,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已经可以感觉到衰退。比如,从国际贸易上看,在广交会上,美欧客商的进口已经明显下降;从大宗商品的价格上看,前几年,美国有大量的资金从资本市场撤出,去炒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的期货,导致全球石油、粮食的价格大涨。现在,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对这种投机行为进行干预,逼着大量资金回流资本市场,所以,近来国际市场上石油、粮食的价格开始回落。美欧经济的放缓,使得我们的通胀压力在减轻,国际经济的变化给我们调整货币政策提供了契机。
进入8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行情连续走低,其中一个原因是国际、国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像过去那么坚定,经过几年势头较猛的连续升值,大家感觉差不多了,剩下的空间不多了。汇率的这波新行情,对我们的外贸企业是一个契机,有利于缓解压力、提高竞争力。但是,中国企业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转型,企业要抓住机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这样才能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
政策需要改革提供支撑
近来宏观政策的调整说明我们对全球经济形势的认识有了进步,这一调整对奥运会之后经济政策的改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好处,起码可以对经济下滑的势头有所缓冲。
但是,从今年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速可能会有较大的下调,因为国际上存在的不可控、不确定的因素没有削弱,对国内的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因素的调整还需要一个过程。当然,只要经济能够平稳发展,GDP增速在9%,甚至是低一点,放在全球各经济体中来看,仍然是一个很好的增长,完全不必过于紧张乃至惊慌。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要实现这个战略必须要有改革提供机制等方面的支撑。比如通过改革确定一些机制来改善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只有老百姓对未来有了良好的预期,才会有投资和消费的行为。
至于如何推进改革,十七大已经制定了方针,关键还在落实。比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少娶多予、放活”的政策落实如何?“城乡统筹一体化改革”的经验如何推广?我们有很多好的改革政策还要得到很好的落实。比如,金融机构和金融体制改革,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大银行的建设而忽略了小银行和民营金融的发展,大银行门槛高、运作成本高、交易成本高,使得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现在常说“流动性过剩”,实际上,还有许多地方是“流动性干枯”。
至于“后奥运经济”,从长期来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可以有力地提升中国的品牌价值,这对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都有很大好处。通过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全国上下对全球化的意义有一些新的感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要求。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所副所长王小鲁:
警惕明年经济继续下滑
如何看待当前在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货币学派认为:通胀就是一个货币现象,通胀率=货币供应增长率-经济增长率。这种解释过于简单,在中国不一定成立。近10年来,中国每年的货币供应增幅大约是17%,而经济年均增幅是10%,按货币学派的理论年均通胀率应该在7%,但实际上,中国的年均通胀率还不到1%,这一现象是货币学派无法解释的。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产能过剩,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激烈,所以抑制了通胀。去年下半年出现的通胀是结构性的,主要原因是猪肉、粮食等食品涨价。
预计今年的GDP还会往下走,全年可能会在9.5%—10%之间。现在,必须关注的负面影响有就业问题,以及要考虑政策的滞后期以及超预期的情况出现,要警惕经济在明年继续下滑。现在,美国、欧洲经济都有衰退的迹象,这有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较大影响。
建议有三点:一是金融政策,要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要进一步关注热钱的流入。要加大对外汇的管理力度,包括采用行政管理手段,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降低货币发行成本、维护经济稳定。二是消费政策,多年来,中国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在下降。要扩大消费,必须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农业生产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农民工待遇、居民收入差距、社会保障等。三是价格政策,为了抑制通胀对一些商品价格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控制,比如限价、补贴,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时间长了不利于供求平衡。应该从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更多运用市场手段。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回落,要抓住这个契机,恢复市场调节。
关于“后奥运经济”,由于中国经济的总量很大,与奥运有关的经济行为在中国经济中占的权重很小,所以影响很校但从长期来看,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可以凝聚、振奋人心。在国际上就如同打开一扇窗口,让西方普通百姓了解真实的中国,消除许多负面影响。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中国经济信息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
当前应设法激活消费
政府已经意识到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困难很大,通胀回落预示着经济过热的风险已基本消除,而经济下滑的风险开始显现。
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与去年同比下降了7个多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而消费(零售额)只微增了不到0.2个百分点,这个增幅填不满投资下降造成的窟窿。特别是股市跳水和房市疲软对经济的冲击很大,美国、日本都曾出现过因股市、房市拖累整个经济的现象。所以,我预测,今年GDP的增幅如果低于9%,会出现许多困难;而如果高于10%,方方面面的资源又难以支撑,那就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增长。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感觉今年有点像1998年,那一年,中国经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水,经济陷入紧缩,低迷了几年,政府花了很大气力、连续出台许多刺激经济的政策;今年我们又遇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和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问题单个来看似乎对宏观经济影响不大,但诸多负面因素叠加起来产生的综合效应,将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和贸易顺差,消费的相对不够旺盛使得消费对增长的贡献较小,这一直是一个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的国家,因而导致国内消费不旺。由于内需不足,消化不了快速发展的工业所提供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必须到海外去寻找市场,从而产生了大量的贸易顺差。所以,是需求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应该设法激活消费,刺激消费的政策力度应该加大。1983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就一直是下降的。十七大提出了增加群众收入的口号。今年上半年,扣除物价因素的话,居民收入的增幅还在下降。所以,分配政策的调整、社会保障的改善应当加以重视,在通胀加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减税。只有通过减税、增收,才有可能激活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