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指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售,不仅可能冲击货币政策,还可能发展成高息揽存产品。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网日前发布的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报告显示,去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量是8190亿元,而今年上半年这一规模已经超过了9100亿元。其中共发行信托类理财产品838款,占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近40%,而信贷资产类产品又占了其中的571款。
作为对照的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至17.5%,冻结的可贷资金量只有4200多亿元。
“今后会不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宏观调控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流动性状况有所缓解,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还会有多大的空间?我觉得这需要在下一阶段密切关注。”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从“打新”到信贷
“银行理财产品当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和中国的宏观调控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状态紧密相联。”连平指出。
银行发行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主要有三大投资领域:信贷资产、票据资产、证券市场。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网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3月份以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成为商业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的主流。5月份的数据显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在全部信托类理财产品中的占比达84.5%。然而直到今年2月,证券市场还是信托类理财产品的主要投资领域,其中尤以新股申购类为主。4月份到期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就已经下降到10.87%,不少银行该类产品的收益率甚至不如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到了5、6月份,“打新”产品几近消失,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正面临退市的尴尬。
报告指出,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被冻结的信贷资金收益与成本严重倒挂。与一年期存款利率相比,倒挂水平约为2.25%,直接侵蚀可贷资金收益率的0.48%。如果按照目前的一年期贷款利率计算,存款准备金率导致的收益差为5.58%。导致银行存款业务增加0.98%的机会成本。这可以理解为:银行通过将信贷资产设立信托并作为理财产品的交易对象,就可以在不改变企业融资成本的前提下增加0.98%的收益。
信贷类理财产品通常是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发行的实际上是信托理财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方式,用于替换商业银行存量贷款或向企业发放新贷款。
商业银行开发信贷资产类信托理财产品,其操作模式是由银行借助于信托公司的信托制度平台,对自己传统的业务进行重构,以规避货币紧缩背景下信贷规模的收缩,以及缴存存款准备金导致的资产收益损失。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无疑具有创新意义,但创新动因值得探讨。
潜在风险
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金融稳定部主任凌涛指出,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是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可能降低货币政策的效益。结构性存款等理财产品的发展缩小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范围,而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出现规避了央行的窗口指导,使得信贷规则的统计失真,效率下降。同时,金融创新也会降低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增加货币政策制定执行的难度。
与此同时,信贷类理财产品本身也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风险,很可能像“打新”产品一样,从繁荣直接转向衰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专家分析,如果银行在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开发业务中,仅仅是把表内资产移至表外,并为这些资产提供信用保证,连接这些表外资产的理财产品就极容易发展成为高息揽存产品。
在信贷类理财产品中,银行对资金没有绝对控制能力,却要承担受托人的责任。一旦发生风险,投资者可能要求银行代为偿付信托本金和收益。而且不少信托资金投向了银行信贷资金不允许涉足的高收益、高风险行业。
“传闻中的窗口指导政策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此类产品的风险,降低产品的吸引力。”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网发布的上述报告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