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湘夫人》
在今年中国嘉德的春拍中,于非厂在1940年创作的《摹女史箴图》手卷,成交价达到了347.2万元。与其他的于非厂作品相比,这件作品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于非厂晚年的再跋:“予临古二十载,寓目者无数。而以恺之为荦荦大端。每眷顾于此,不胜感概。予日夕寝馈其间,未敢少懈焉。”从运笔、敷彩到题字,均见于非厂的严谨和工细,而通过再跋无疑可以管窥一斑。
题跋在中国书画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书画构图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在书画等前后题记的文字,均可称为题跋。写在书画前面的文字称为“题”,写在后面的文字称为“跋”。题跋分为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以及再跋。对于前两种类型,许多书画投资者想必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再跋却很少关注。由于再跋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由画家本人或者其他人的评价,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对于评判画作本身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时间跨度的问题,再跋在古代书画中十分常见,但在近现代书画中则常常被忽视,此次《摹女史箴图》手卷的高价成交,无疑应该引起投资者关注再跋。
除了“再跋”之外,书画中的特殊钤印也十分有看头,今年西泠印社的春拍中,傅抱石在1945年创作的《湘夫人图》镜心,成交价达到了224万元。《湘夫人》是傅抱石一生所画屈原《九歌》题材中的一件极为精彩的作品,他的第一幅《湘夫人》绘于1943年12月17日,尺幅与此次拍卖的这幅基本一致。与其他同题材的画作相比,这幅《湘夫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上面有一枚傅抱石在得意之作上常钤的闲章——“往往醉后”。傅抱石曾表示,没有酒,笔都拿不动,更挥不开。也就是说,没有了酒,抱石作画就进不了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不可能率性而为、返朴归真,不可能画出好画。他在其得意作品上常常盖一枚“往往醉后”的印章,其解释为:“往往醉后见天真”。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傅抱石的《屈原渔父图》,上面就有一枚“往往醉后”朱文印。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就是绘画用的颜料。在本年度嘉德春拍中有一幅唐云的《春园聚鸽图》镜心,成交价达到了215.04万元。画中白鸽有飞的、有在草坪上嬉戏的,10只鸽子栩栩如生,个个见精神,如欲飞出纸外。这幅作品距今已有47年了,纸已泛黄色,但鸽子羽毛的白色仍是洁白,明亮如新,主要就是唐云用的颜料是珍珠粉,可见画家在创作重要的作品上,对用色的材料考虑得很周到、很讲究。其实珍珠粉在古代书画中就已有所使用,像南宋马麟画的《翠竹白梅图》,梅花的白色用的就是珍珠粉,保存到今天仍是雪白明亮,传统的用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永不变色。
不仅是在画面之内,在画面之外也可以有关注的部分。在不久前结束的朵云轩春拍中,明代画家沈士充的《溪山秋霁》,估价仅为4万至6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38.08万元,虽然对于这幅作品为何拍出如此高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主办方特意提到轴头为清仿“大明嘉靖年制”青花云龙纹瓷,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近年来的书画拍卖市场,在拍品介绍中提到轴头类型的不在少数,特别是珍品更是描述仔细。像中国嘉德在2005年秋拍中推出的康熙皇帝的行书《万树丛中月一轮》,成交价达到了88万元,其中就特别提到了其轴头为髹黑漆描金龙纹轴头,在清宫装裱中也不常见,颇为珍稀。乾隆御笔的书画以玉轴头为多。即使是清代晚期,也对轴头非常关注,像西泠印社在2006年秋拍时推出的慈禧《葡萄图》,轴头做工非常精致,为当年宫廷裱画师所为。轴头虽属书画的细枝末节,却代表着一种品位与修养、审美与时尚,如果轴头配得不到位,分量轻飘,犹如穿了一身华服,脚下却是一双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