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6月份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但权威部门日前指出,目前仍要把防止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专家认为,当前抑制通胀的重点在于理顺各种要素价格,改善供求关系。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健康的,部分经济指标的回落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和结果,不必过分担心,反而要对通胀形势保持警惕,尤其是代表上游价格的PPI同比仍在上涨。通胀猛于虎,严重的通胀会引发经济金融乃至社会问题,今年6月份越南出现经济金融动荡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胀失控。
分析人士认为,从内部因素来看,本轮通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要素价格长期被人为压低。当某种生产要素或商品的价格被抑制时,有效供给减少,需求过快增加,同时,在正规市场供需不能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催生非正规市场,如黑市交易、民间借贷等,这将带来两个弊端。
首先,部分生产者的实际成本提高,根据社会产品定价原理,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将会上涨并推高通胀,另外一种情况是,部分不能获得正规市场生产要素供给的厂商将会倒闭;其次,生产要素价格人为压制将导致通胀压力积累,将意味着下一次通胀洪峰的到来。典型的例子是,本轮粮价上涨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国际粮价的上涨只不过决定了本次粮价爆发性上涨的时点。因此,价格管制往往会推高未来通胀水平,因此只能在节假日或重大事件期间短暂使用。
从长期来看,只有理顺要素价格,才能够通过价格信号来调节供给和需求,在通货膨胀阶段,通过促进供给增加、减少需求的方式来抑制通胀。以利率为例,我国当前的实际贷款利率(名义利率扣除通胀水平)正处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货币资金的需求过度膨胀,给通胀形势带来压力。汇率、煤电油价格等同样如此。
反对理顺要素价格的主要理由在于,要素价格的上涨将会增加厂商的生产成本,对抑制通胀适得其反。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未能区别要素价格调整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当前,任何抑制通胀的手段(短期价格管制除外)短期内都会推高通胀。就货币紧缩政策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得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过程中实行利率下浮的比例越来越小,不少企业还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从而承受更高的利率,上述两者都会在短期内增加通胀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要素价格调整导致成本增加,可以起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胀的作用。
专家同时提醒,由于通胀走势往往滞后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如果本轮经济增长放缓带有较强的趋势性,那么在治理通胀时,要防止矫枉过正;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特点,抑制通胀需要更多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他结构性调控措施来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