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业界专家认为,根据十一五规划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下一步理顺价格机制或许将成为工作重点。此举短期内对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但长期则有助于缓解通胀,解决供求失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确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牵头负责部门和实施步骤”。同时,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领导,搞好改革的总体规划和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力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明确责任分工,认真督促落实,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资源产品价格的深化改革就被确定为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会议明确提出: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输配电成本监审,完善标杆电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改革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完善排污费征收方式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6月20日油电价格的提高,也被业界认为理顺价格机制将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央行货币管理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治理通胀的一个重要措施是理顺价格。虽然油电价格上调短期内对价格上涨的压力较大,但长远来看是缓解通胀、解决供求失衡的好措施,希望能尽快理顺价格,改革定价机制。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理顺价格机制,有利于帮助改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从2005年以来的政策实践上看,汇率升值和理顺价格起初齐头并进,但汇率升值的速度明显要快于理顺价格。2005年成品油共进行了4次调整,3次上调一次下调,而汇率至今一直处于升势,目前已升值了20%。
升值直接影响出口行业的竞争力,尤其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理顺能源价格,提高能源成本,也能够改善中国出口结构,受到冲击的是一批盈利相对好的高能耗企业的利益。
“中国大陆以往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从结构上、方式上、品质上解决眼前遇到的困难,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山东调研时做出的指示。
来自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5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金额同比增长8.2%,延续下滑态势。其中服装出口减少0.6%,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外需放缓的事实,让业界专家认为中国出口增速放慢已成定局。
分析人士指出,升值和理顺价格机制对通胀的影响截然不同。在当前通胀水平仍然较高的情况下,以理顺价格机制取代货币升值,既彰显了我国推动节能减排、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决心,也是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的情形下,一个非常现实的政策选择。
天相投资预测,在上游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以及能源、黑色金属等价格带动下,6月份PPI会在5月份8.2%的基础上继续走高,有望达到8.8%,而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预期同比上涨将超过13%。
PPI一般被作为CPI的先行指标,PPI上涨压力不减,说明通胀形势仍难以乐观,尽管目前CPI有回落的趋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说,要素价格早调整比晚调整好。应对要素价格改革后通胀压力上升,关键在于控制货币发行力度。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强调,只要以食品价格为主导的通货膨胀局势稳定,应尽快推出石油、民用电、天然气等的定价机制改革,加紧推出能源税、资源税等方面的财税制度改革,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指出,6月份适当提高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是我国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改革的重要一步,很及时,也有一定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