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攀高的粮食和能源价格,使得全球通胀威胁正汹涌而来。面对这一难题,部分经济体不得不加大紧缩力度。“在东方,不是单纯的通胀,而是胀缩并存”,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籁思对本报记者表示,通胀对亚洲的紧迫威胁不容低估,但或许用“通胀通缩并存”才能更好地描述亚洲面临价格趋势的矛盾局面:在食品和能源价格明显表现出通胀现象的同时,其他很多领域的竞争压力仍然非常激烈。
从表面看来,通胀问题上升到令人担忧的地步似乎只是最近的事情。但李籁思认为,实际上,通胀成为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尽管其在整体价格指数中并没有表现出来。近几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整体通胀率保持在低水平,与之相应,相对的低利率政策被广泛采用,尤其在西方。这就造成了全球整体通胀水平虽低,但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却出现膨胀。此外,在面临正面的供给冲击时,西方的央行没有保持紧缩的货币政策,资产价格明显膨胀。
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央行应该对资产价格上升采取紧缩政策。但李籁思却认为,这实际上暗示的含义是,央行应该意识到正面供给冲击的影响,并应将货币政策定位于维持整体通胀率于较低的水平。在经济繁荣时,决策者应该对财政盈余进行周期性调整,保持财政盈余。但在当前,通胀表现为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不断攀高,这不仅为亚洲各央行带来艰巨的挑战,也成为政府的一大难题,毕竟食品涨价对贫困群体的冲击最大。
那么,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否会引发全面通胀呢?对此,李籁思表示,食品能源价格上涨的局面会否传导产生更大面积的通胀,关键取决于工资,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通胀预期以及央行是否容忍通胀抬头。如果工资没有增加,那么食品和燃料价格的上涨将减少人们对其他物品的消费,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燃料等成本的任何增加,可能会被零售环节或生产企业所吸收,这就是当前亚洲一些经济体出现的通胀通缩并存的局面。毕竟,在亚洲制造业和其他一些行业中,激烈的竞争压力依然存在。随着企业对成本的不断压缩,供应链最优化处于进行之中。
但与东方相比,西方的通胀局势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除成本推动型通胀卷土重来的共同点外,西方各经济体金融和宏观经济环境差别非常大。当前,食品和能源价格居高,造成负面的供给冲击,有观点认为,美国有理由加息。对此,李籁思却有不同看法。“美国经济近期不能够承受任何幅度的加息,”李籁思表示,尽管美联储或许希望加息预期会有助于支撑美元。美国经济中的一些部门表现良好,比如大企业、出口行业和部分农业,但脆弱不堪的金融行业和未来的消费者应该仍为联储所牵挂。另外,就业数据也应得到关注。
“一错再错不会变成负负得正。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维持过低的利率水平,并不意味着形势不好的时候就应该将利率推得很高。”李籁思认为,诚然,美国通胀预期已有小幅上升,政策制定者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但是,美国毕竟没有出现工资大幅增长。大多数人在应付完高企的食品和燃料价格之后已所剩无几。在此情势下,很多企业不得不压缩自身利润空间,自行消化能源成本的上升。如果当前英国或者美国提高利率,最弱势的群体将受到最严重的冲击,而小企业和手头拮据的家庭也将无法幸免。到最终,或许没有谁会真正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