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元持续贬值,石油、粮食等基础物资价格持续上涨,这无疑增大了国际“热钱”的投机冲动。历史上,国际“热钱”曾触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伤害不亚于一场严重自然灾害,最近的越南股市暴跌就被认为与国际“热钱”有关。由此可见,遏制通胀同时防止“热钱”兴风作浪,是关系到新兴市场金融安全的大事。
国际“热钱”要对目标国的经济构成冲击,需具备若干条件,例如目标国经济增长过热、短期利率预期走高或正处在相对高点,短期本币升值预期增加,以及开放的金融体系和较弱的金融监管能力。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经济、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受害国大多处在经济快速增长期,普遍采取宽松的引资政策与过快的金融开放进程,致使投机资本大量涌入,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金融泡沫产生,一旦“热钱”流出,泡沫破灭,经济就遭受重创。
应对国际“热钱”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引导它为优化经济结构服务。但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一方面迫切希望利用引进外资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其金融体系相对脆弱、调控能力有限,有时不容易对大量涌入的跨境资本进行有效的甄别和监管,这就让短期投机资本有了可乘之机,导致金融风险上升。墨西哥、巴西、俄罗斯、泰国等新兴经济体所遭遇的金融危机,无不是对资本需求的迫切性与国际资本驾驭能力的相对脆弱性之间矛盾的体现。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正气虚容易招致风邪入侵,由此会产生多种疾病,要抵御风邪入侵,需从正气入手。对新兴经济体来说,为抵御“热钱”的冲击而采取低效、封闭的金融与货币政策自然是因噎废食之举,关键在于修炼好“内功”,提高自身免疫力。对此,业内的专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一方面要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特别是对“热钱”流向的监控;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金融政策的主导权,始终把金融安全放在经济主权的高度加以考量。
加强对跨境资本的监管,特别是对投机性流入资本的监管,能够削弱“热钱”的破坏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次金融危机表明,受危机冲击最小的国家往往是对资本流动监管严格且有效的国家,而过早、过度的金融自由化,容易导致监管能力与金融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极易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因此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应始终优先考虑金融体系的免疫力。比如新加坡,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开放度高,但由于执行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提高本地的金融机构业务素质,培养一大批能够熟练驾驭国际资本的金融管理人才,对实施有效的跨境流动资本监管也很重要。
新兴经济体还应牢牢把握经济主导权,不能在国际资本唱多的曲调中盲目采取激进金融开放政策,也不能迫于国际压力采取削弱自身金融调控能力的政策。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历史为此提供了鲜明的例证。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对于其原因目前国际上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日本屈服于美国的压力,从1983年10月起逐步推进日元结算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此后又与英、美等国签署了以协调汇率为主的“广场协议”,将本币大幅升值,经济泡沫产生后又应对失策,导致经济不振。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全球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强,跨境流动资本的规模将越来越大,流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且更具隐蔽性。在此背景下,构筑更为牢靠的金融防护体系,进行有效的国家金融风险管理,将成为所有处于快速增长期的新兴经济体的一项长期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