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备受关注的5月份CPI数据如期出炉——7.7%,在市场预期范围之内。
众多专家表示,CPI的短期回调主要与周期性、季节性及偶然因素有关,下半年和明年我国仍面临较严重的物价上涨压力。虽然CPI有所回落,但与4.8%的全年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CPI数据一直广为业界关注,但华富基金投研部人士提出还应该关注另一个标准:核心CPI,即去掉了食品和能源价格两大因素的CPI水平。该人士表示,因为食品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而能源受短期波动影响较大,剔除了这两种产品价格后的核心CPI,就被低估了。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周克瑜对此表示,由于原油等能源价格的国家管控,国内CPI数据一直被人为低估。另外,去年5-8月份CPI数据较高,基数较大,由于翘尾因素,未来CPI不会再创出新高但也不会有所下降。他认为,目前的通胀水平尚在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未来通胀水平很难有所改变,但应该控制通胀的预期。鉴于当前人民币汇率正值敏感时期不宜调整,利率政策也应慎用,因此,他建议未来可使用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胀预期。
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8.2%。这一涨幅高于CPI涨幅,亦不断创下近年新高。申银万国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李慧勇就此判断,PPI不会向CPI传导,二者已基本同步。他解释,研究表明2003年以后,中国PPI滞后于CPI四个月。虽然5月PPI高企,但由于PPI高点晚于CPI高点的出现,也就消除了PPI再次推高CPI的担心。
对于5月份CPI7.7%的增幅,李慧勇表示,农产品供给正在改善,这有利于价格回稳,CPI由此将逐季回落。他表示2月份8.7%的增幅应该是今年的高点。他认为,由于滞后效应的存在,四川地震对CPI的传导尚未显现,估计会反应在下半年,这使得通胀形势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样,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博导刘尚希教授也认为,CPI数据出现了回落,但这只是表面数据的回落,而通胀压力始终没有减弱。从具体看,食品价格方面的压力有所减轻,但能源、石油等生产资料方面的压力正在加大,目前是上升态势。宏观方面,还有热钱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外贸顺差增幅虽有所减少,但压力仍大,流动性问题目前没有有效办法来解决。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对其有冻结作用,而并不能减少流动性,这将对具体的资产价格、产品价格产生上升压力。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其中,城市上涨7.7%,农村上涨8.8%;食品类价格上涨21.0%,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5%,衣着类价格下降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4%,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8%,居住类价格上涨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