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端午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魅力
|
|
|
|
明仇英 《龙舟夺标图》成扇。
清乾隆 黄地轧道锦纹粉彩开光式。
清乾隆 御制缂丝“龙舟竞渡”图。 传统节日端午节,今年将首次作为公众假期。6月7日到9日的端午节假期,许多人或许会由于种种原因放弃出行而选择在家度过,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不妨可以关注一下与端午等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品,从近期拍卖市场来看,传统文化正逐渐成为艺术品投资的新内容。
拍场独特的风景线
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屈原。其实,这个节日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用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只是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正式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在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中,“龙舟竞渡”是最主要的习俗。赛龙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驱瘟疫。每逢端午,往往村村出动,水推龙舟,岸涌人流,场面颇为壮观。可惜的是,古时竞舟场面,早已成为了历史。今天,我们只能从有关的藏品中了解到当时的盛况,从今年春季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有关“端午”的艺术品纷纷拍出高价,成为了拍卖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今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仅仅在“皇尊瑰宝──清代宫廷珍艺专拍”中,就有两件与端午节有关的艺术品拍出高价,其中清乾隆黄地轧道锦纹粉彩开光式“婴戏龙舟”图璃龙耳扁壶一对,以3168.75万港元成交;清乾隆御制缂丝“龙舟竞渡”图,成交价也达到了592.75万港元。 “婴戏龙舟”图案自乾隆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而在乾隆瓷器中的“婴戏龙舟”图最为罕见。水面上两只龙舟竞赛,岸上儿童摇旗呐喊,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场面十分热闹。小童们手中分别持有萱草、佛手、寿桃、铜铃、爆竹、铜磬等物,此对扁壶在婴戏画面上将“吉庆有余”、“岁岁平安”、“荣华富贵”、“驱邪祈吉”等多处吉祥语暗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对类似的扁壶在2007年英国的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拍卖行上,以76万英镑(约合912万元人民币)成交,此次成交无疑将类似题材的艺术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文化内涵取胜
其实,综观近年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有关端午节的艺术品经常会有好的表现,而影响买家的最主要因素还是“端午”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在2004年北京翰海的春拍中,一件清嘉庆铜胎画珐琅百子鼻烟壶,估价5万至7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7.6万元,画面不仅描绘了龙舟竞渡、端午食粽、敲锣吹打等各种场面,而且更加令人称绝的是,画家在不足方寸的鼻烟壶上绘制了动作各异的100多个人物形象,他们与小桥、流水、垂柳等自然景物被安排得协调恰当,给人以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画面之感,体现了精湛的技艺。 在绘画方面,元代画家吴廷晖曾经绘制过一幅《龙舟夺标》的作品,其中展现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的场面,主龙船装饰华丽,前后两舟则摇旗呐喊,锣鼓喧天。目前这幅作品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由宋到清,比较著名的端午画作还有张择端的《金明争标图》、宋人《龙舟图》、元人王振鹏《龙舟竞渡图》等。在2001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中,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龙舟夺标图》成扇,估价12万至15万港元,成交价达到了46.575万港元。图绘楼台巍巍,湖水环绕,拱桥横跨,众多龙舟奋力竞渡夺标的生动情景。场面宏大壮观,人船众多,旌旗招展,鼓乐齐奏,一片欢乐紧张气氛。全画用笔工整严谨,楼台、龙舟俯仰曲折,细入毫端,人物虽小,然各尽其态,引人入胜。 除了龙舟之外,通过绘画表现端午节时插香蒲和艾草叶的情景,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由于这两种植物具有“驱邪毒、避凶瘟”的含义,因此将这类绘画挂在室中,常常具有辟邪的用意。像任伯年《端午图》立轴在2006年广州嘉德的秋拍中以19.8万元成交,而在2005年中国嘉德的秋拍中成交价只有16.5万元,上面的题跋为“清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