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香港人民币的北上之举,引起各监管方高度关注,相关调研亦同步展开。
一份来自监管部门的最新研究表明,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大量涌入,呈现日趋升温态势,这不仅对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构成挑战,也对香港的金融市场稳定构成了现实压力。
专家认为,在两地经济周期越来越呈一致性的情况下,两地汇率制度的差异,是导致存款大搬家的根本因素。
4个月北上资金劲增近60%
深圳成为香港人民币入境的首选地。一位监管人士透露,入境的港资主要集中在广东一带,深圳是最集中的栖息地,“调研了深圳,你就基本掌握了全貌”。
而在今年的深圳,香港居民入境存款呈现出存款户数和存款规模“双线高速上扬”的态势。截至2008年4月20日,香港居民在深圳中资银行人民币存款账户数已经达到117.39万户。今年新增尤为迅猛,仅前4个月,就新增约34.81万户。
伴随着账户数的激增,香港居民在深圳的人民币存款大幅攀升。截至4月20日,该数字达到397.70亿元,比年初增加147.73亿元,增幅高达59.1%。
深圳市商业银行人士介绍,这种存款内进的行为,并非今年独有,但从趋势看,今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他认为,有两大态势需要加以关注。
首先,2008年以来,香港居民在深圳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速已经超过了本地居民存款的增速,高出全市人民币储蓄存款增速52个百分点。
其次,入境的存款呈现定期化趋势。截至4月20日,香港居民境内人民币定期存款余额达到212亿元,其中,今年新增117亿元,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新增规模,这些新增的定期存款约占了全部存款增加额的79%。
上述人士指出,定期存款中,“3个月内的短期定存的增量占比最大”。这主要是在预期不稳的情况下,方便存取。
另一家商业银行人士透露,港资人民币存款并非均匀分散在所有银行,而是集中分布在少数中外资银行,这部分规模约占了全部规模的88%。
内进三大渠道
巨量的港资是如何入境的呢?外管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只能根据经常和资本账户管理的相关规定汇入外汇,再结汇,不能直接汇入人民币。
而大量以人民币形式进入的资金,只能以个人名义。该银行人士介绍,个人的资金入境的合规途径主要有汇款和携带现金进入两种。其中,居民只能携带人民币2万现金或等值5000美金外币入境,但“超额携带入境的不在少数”。
香港居民每人每天汇入的最高限额为8万元人民币。但这部分人民币只有每天的规模限制,并没有总量约束,“也就是说你可以每天汇一笔,照样规模可观。”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香港汇入内地人民币达到11.7亿元。
外管局人士介绍:“这部分人民币可以存款形式保留,可以支付,但不能提取现金,不能兑换外币,本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必须以人民币汇出。”
除了合规途径,地下钱庄是最经常选用的渠道。
一位监管人士称,由于地下钱庄,便捷、手续费低,且汇划时效快,成为不少香港居民的选择。尽管地下钱庄的具体数量难以统计,但是通过与之联系密切的“货币找换店”的增长,大致可以窥得一斑。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资料显示,警方登记的“货币找换店”由2003年的360家增至2007年的1700家。货币找换店的快速发展,从一个角度折射了地下钱庄的活跃。
影响货币政策操作
人民币从香港到内地的大搬家,不仅增加了资金跨境管理的难度,对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执行构成了挑战,同时也挑战着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支撑力。
社科院金研所彭兴韵博士认为,在央行对冲力度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大量回流无疑增加了国内的流动性,对从紧的货币和信贷政策起到了“稀释”的作用,对抑制我国的通胀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资金目的重在“套汇套利”,一旦国内货币环境发生风吹草动,它们“将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中国”,对币值和流动性的稳定构成威胁。
对此,有商业银行人士建议,大幅削减个人可汇入的人民币规模。但专家认为,在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强化的情况下,正规途径的缩减,只会给地下非法途径提供更多的空间,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此现象。
“治标不治本”的原因在于,内地与香港两种汇率制度在现实情景下的差异进一步放大。
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施建淮教授认为,香港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与美国的货币操作政策步调一致,在美联储将应对经济衰退放在第一位的情况下,香港被迫跟随美元进入贬值通道,且不断降息。但问题在于,香港目前的经济周期表现,与美国的互动性和一致性越来越弱,而与内地经济的周期性互动在加强。
目前,香港政府与内地面临同样的通胀压力,但是其货币政策却受联系汇率影响颇为被动,由于港币不断降息和贬值,进一步加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在内地不断升值和加息的情况下,两地背道而驰的货币政策操作,为居民无形中提供了一个可观的套利套汇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两地的货币政策管理难度将同时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