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当务之急有两项工作,一是做好既有资产的保全,二是尽快恢复金融服务,尤其是针对当地居民的基础性金融服务。
应该说,从目前看,银行业总体的表现还是令人称道的。许多银行提供了捐款汇款绿色通道,开启抗震救灾绿色授信通道、汇款免收费、救急取款、还款延期、延长服务时间、甚至设置临时营业点等多种举措。
中国的银行体系从2003年起即已针对突发事件开始制定应急预案。但是否针对地震设有详细预案还很难说。不过总体看,这次银行的反应还是非常快和及时的。但从预案角度看,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每一次危机,都是银行提升自身预案质量契机。在一些地区要把地震风险考虑进去。
从监管部门来看,各家银行、各地区受灾的情况各异,不宜由监管部门制定具体而微的还款政策。监管部门可做一些原则规定,理清一些合理的行为准则,以使那些因地震丧失还款能力的客户受到较为合理的对待。具体的规定,还应交由各家银行自己制定为宜。
最后的损失可能要由银行、贷款人和第三者之间共同承担。第三者包括政府,也包括有关的保险公司。有关的承担机理要根据现有的法律和法理原则。银行可以基于商业规则对有关的债务做延期或减免处理,政府亦可出台相应政策给受灾住户以适当财政补贴,或替代住户偿还部分贷款。动态的看,银行可能从此次灾难中受到一些损失,但亦可在参与事后的灾后重建中获得发展。
至于在货币政策方面,是否给予灾区特殊支持,要具体分析。如果确实面临着比没有地震时更多的货币需求,而无法通过有效途径筹资,监管部门可考虑在准备金率、再贷款等政策方面予以支持,这其中并无定式。
《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主要起草人之一汪琪:
银行业需进一步重视业务连续性管理
银行业是社会的脊梁行业,它健康与否,关系到整个社会机体能否正常运转。以本次震灾为例,只有银行恢复了,救灾捐款才能调拨到位,企业才能贷款恢复生产、经营,民众才能取款购买生活必需品。如目前全社会的募捐资金已超过了100亿,其如何快速送到灾区,即需要一个不能中断停止服务的银行体系。
这次震灾,我国银行业表现出色。但与国外同业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如应急预案网点覆盖范围方面,国内银行业基本都做了总行、总数据中心的灾难备份。但尚无一家银行做到分行级的整体灾难恢复预案和灾难备份;而国外如美国银行,其针对总行、各分行的应对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应急预案则多达7000余份。
在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方面,我国银行业灾难备份以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在IT部门,且灾难备份一般只备份了存取、结算等少部分核心业务系统,很多系统没有备份。但像地震、南方冻雨等大范围灾害已经不仅仅是IT系统问题,它还涉及到业务、组织架构、营业场所、人员伤亡等问题。一旦发生这种大面积的突发灾难,如果仅仅做了IT系统方面的灾备方案,就算IT系统可以很快恢复,也没有办法对外提供服务。所以在数据备份之外,我们的预案还必须充分重视业务的连续性管理。
以本次震灾为例,因为各个银行基本上都实现了大集中,对银行的主要挑战主要不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方面,而是业务的连续性上。在这方面做预案,就要考虑诸如营业场所、企业情况、基础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对整个支行的业务做评估和分析,看哪些业务在灾难后多长时间内必须恢复,排出序列,然后再看相应所需的人力资源、IT资源、服务渠道等,预案必须保证满足这些条件,当真正灾难后,银行在异地把资源拿来,把流程打开,把后台IT系统接上,即能对外提供服务。当然,预案需要不断复审、演练,以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可以这样说,如能将地震危害、业务影响分析透彻、考虑周全,制定适当的应急预案还是可以帮助灾后快速恢复的。比如针对绵竹市被摧毁的那家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来说,一旦交通恢复,是否可以使用移动营业车深入灾区,采用卫星通信方式对外提供金融服务。
监管方面,“9·11”事件之后,美国对灾难发生的场景进行了大量反思和应急措施改进。美国金融监管三大机构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和美国证券交易会于2003年5月28日发布的《关于增强美国金融系统灾难恢复能力的可靠措施的跨部门白皮书》,对金融机构在遭到大范围灾难打击之后的恢复能力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和实施时间的要求。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
更多引进保险机制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些贷款项目,有贷款保险。贷款人由于非自愿的因素,导致其丧失还款能力,可以由保险公司代为偿还。比如美国专门有地震保险。一些地方对于贷款抵押品还要求有保险,如果这样的话,银行方面的损失可能会少一些。
从宏观方面来看,央行已经出台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在6个市州暂缓执行。在灾区,预计银行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客户,执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差别对待,在目前看来具有操作性。
在货币政策之外,财政政策应有所放松。比如增加政府在当地的投资力度、提前一些市政工程,这对灾区重建有帮助,对全国而言也不会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
理论上讲,所有有差别对待的政策都是有可能的,尤其目前在相对范围较小的地区,实行一些特殊的政策完全是可行的。比如贷款额度、利率优惠等都不受从紧政策约束,还有贴息等。
可以说,从应急、面对突发事件而言,中国拥有非常强的组织能力。但在此之外,我们也需要市场的自我平衡、修复能力,来应对价格波动、平衡调整能力。在讨论建立巨灾保险机制之外,银行自身也需完善自己的风险管理体制,改善贷款组合。
美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陆挺:扩大保险范围,防范金融风险
这次地震之后,我国央行还有其它监管部门对这次灾害的应急措施也是做得比较到位的。应该说,目前金融行业方面并没有拖救灾的后腿。
从制度来讲,发放住房贷款时,房子本身应当参加保险的。在美国房子都是买了保险的。发放房贷的前提就是你必须买保险。比如在美国你买车之后也必须买车险,但我们目前也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保险和再保险的体系。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还是要重视保险。所以今后我们应在保险和再保险这方面加强,扩大保险范围。中国是个大国,如果只是部分地区出现问题,一个全国性的保险公司是可以承受地方性的保险损失的。从可行性上而言,还是可以操作的。当然有的地方保险贵,比如美国加州地震频率高,保险也比较贵。迈阿密飓风比较多,可能房屋保险也比较贵。
本报记者 谢晓冬 石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