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26353亿元,同比多增7606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14978亿元,同比多增3927亿元;3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0766亿元,同比多增1970亿元。
看到眼前久违的储蓄回流状况,不难回想起此前长达一年之久的“存款搬家”现象。2006年10月,随着股票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储蓄存款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场。银行月度储蓄存款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下降。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月,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比上月增加了2161亿元,同比增长了182.9%。但从2006年全年的情况看,那时的人们还不乏理性。2006年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93万亿元,同比多增5226亿元。
2007年,在“股票、基金都翻番了”的兴奋情绪感染下,人们多年不变的理财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007年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99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13万亿元,占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的21%;人民币贷款增加3.63万亿元,居民户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占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的32.5%。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25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541亿元。
2007年以来,居民储蓄数据的增减呈现一波三折态势。央行数据显示,在2月份突破17万亿元之后,4、5两个月随即出现连续两个月缩减,两个月内净减4458亿元。在6月份大幅增长后,7、8两个月再度减少,在7月份减少91亿元的情况下,8月份再度减少418亿元,同比多减1616亿元(去年同期增加1197亿元);居民储蓄减少呈现加速趋势。一时间,很多人把房产证送到当地的典当行抵押贷款,以便筹集资金进入股市;很多人不再像往常一样提前归还房贷,而是把现金换成了股票;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或是进城的农民工,开始用学费或是积蓄买了股票基金……资本市场似乎迎来了金秋。
然而,2007年10月至今,上证综指从6000点一路单边下行,不断击穿各个关口,一度下探至3200点附近,不少股民和基民在痛失前期丰厚获利同时还出现了大幅亏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出现月度负增长、不少银行系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甚至清盘……在经历了资本市场“过山车式”的波澜壮阔之后,人们已经开始了理性回归。央行3月20日公布的1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央行连续加息和股市持续振荡的背景下,居民的投资热情不断降温,家庭拥有股票和基金的居民,占比从2007年2、3季度12.8%和25.4%的历史最高,跌至该季度的10.4%和19.1%。居民对银行存款利率的认可度上升至调查以来最高水平,35.4%被调查居民认为“当前更多储蓄最合算”,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明显降低。
业内人士分析,2008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较多,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调整造成储蓄回流所致。近期,受股市振荡、新股发行节奏放缓以及楼市走势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储蓄存款回升明显。此外,去年以来定期存款利率多次上调的累积效应目前已开始显现并逐步释放,各类经济主体存款意愿有所增强在意料之中。
专家指出,面对储蓄回流和居民储蓄意愿继续攀升现象,当前需要冷静并理性看待。储蓄回流和存款意愿回升,一方面表明当前宏观调控正在明显地发挥作用,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压力大大降低,投资者投资心态也日趋理性,这些都有利于未来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时,应对储蓄回流可能带来的负面效也应给予更多关注,尤其要注意一直广受关注的“高储蓄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下一阶段正确引导居民储蓄向其他投资渠道有序分流十分必要。而资金流向更趋多元化、合理化也是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优化的重要途径。国家在积极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同时,应积极拓展更多投资理财新渠道,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给未来更多资金一个广阔的理财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