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纪50邮票及小全张背后的故事
|
|
|
|
1958年6月20邮电部发行了纪50《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邮票,一套3枚。紧随其后又于6月28日又发行了纪念邮票小全张1枚。为什么相同志号的邮票却未在同日发行,邮票和小型张之间又有怎样的关联呢?
邮票选题的确定的历史背景 1957年10月28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会议通过了1958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名单,分别为:中国戏剧家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年)、伊朗诗人萨迪(名著《蔷薇园》出版700年)、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诞生350周年)、日本画家尾形光琳(诞生300周年)、法国画家多米埃(诞生150周年)、英国诗人及政论家米尔顿(诞生350周年)、瑞典女作家拉耶勒夫(诞生100周年)。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一生留下了颇为丰富的戏剧作品,他早年的主要活动都在元代的首都——大都(今北京),曾做过卑微的小官。晚年生活在江南的杭州,是一个职业的戏剧作家。关汉卿不仅创作戏剧,通晓音律,长于歌唱,懂得舞台艺术,而且自己也能登台演出。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上,是—个承前启后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为纪念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而发行邮票的想法早在1955年就被提出过,但因多种原因未付诸实施。1958年适逢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2月3日中国戏剧家协会致函邮电部,正式建议发行关汉卿纪念邮票。2月6日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党组正式向相关单位发送了《1958年度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计划要点草案》,草案中确定发行一套邮票作为整个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以关汉卿戏剧活动为题材的纪念邮票设计发行工作由此正式启动。
邮票图案的设计与印制版别的变化 1958年初,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党组已将《1958年度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计划要点草案》等文件分别送相关单位,所以邮票图案资料的搜集工作十分顺利,邮票图案确定也没有太大的周折。从当时的来往文件、信函中,可知确定发行的邮票数量为全套3枚,其中邮票的第一、三图选用了关汉卿的代表剧“蝴蝶梦”与“望江亭”作为图案题材,为了使图案更具有历史感,设计者从关汉卿剧作明万历刻本的版画插图中选取了两幅版画。邮票的第二图是关汉卿的画像,为了能准确全面的在邮票上反映出关汉卿戏剧大师的形象,当时的剧协、美协组织了多位名画家参与了关汉卿画像的初稿创作,经反复推敲,最后选定的是擅长国画人物画的青年画家李斛的作品,他所绘制的关汉卿像,人物神形兼备、丰满飘逸。
1958年4月邮票进入印制准备阶段时,出现了小小的波折,由于3枚邮票的雕刻工作分别由近代印刷公司(4分、20分图)和邮票发行局(8分图)承担,因此4月中查看雕刻原版的印样时,“印厂送来的4分及20分图经看后发现比自刻(指发行局负责雕刻的原版)关汉卿像版(8分)小一点”,到厂方调出三块原版测量后,才发现“其中厂方刻板尺寸无错,自刻尺寸略长0.5公厘,”由于钢板已淬火,为确保发行时间,经慎重考虑,“决定不再作修改”(见票字第142号函1958年4月4日)。 5月初印刷厂按照最初的订印要求,送来了邮票大版印样,邮票发行局在认真查看印样后,再次向负责印制工作的中国近代印刷公司发函,提出“我们考虑该邮票如用原订之单色印制,效果恐不够好,为此函请改为加印底色纸印制,……并希提前用胶版印制底色。” (注1:见邮电部邮政总局邮票发行局(58)票字第203号函,1958年5月12日)这就是后来邮票发行新闻稿中所称的“以黄色纸凹版印制”,这套邮票也从最初的单色雕刻版印制改为了胶雕印制。
邮票小全张的诞生 5月30日,邮电部下发“关于发行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纪念邮票的通知”,文中仅提到发行邮票3枚,6月16日给新华社、各报社的邮票发行宣传稿中,也只提到于6月20日发行纪念邮票3枚。从保存的档案中看,直至1958年的6月初,有关这套邮票的发文中都只字未提发行小全张的计划。档案中最早对纪50邮票小全张(当时称作小型张)情况的记载,是6月2日给中国近代印刷公司的纪50邮票小型张订印函,函中对小型张的尺寸、文字及花饰的规格、印刷数量等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从手绘小全张效果图的批准时间以及小全张所用的郭沫若题字的日期看这枚小型张是临时决定增发的。
正如小全张的订印函所述:“关汉卿邮票已决定本年6月20日发行,该小型张在不影响其他邮票印制工作下,希亦能于6月20日前印出一小部分。”这显然是为了赶在6月20日能与邮票同时发行。但是在短短的十几天内要完成制版与几十万枚的小全张印刷工作,在当时的印刷条件下,应算较高的要求。这套邮票没能与3枚邮票同时发行,其主要原因应是印刷时间紧。但是它却赶上了6月28日在北京政协礼堂隆重举行的纪念世界文化名人(中国剧作家)关汉卿戏剧活动700年大会。
一枝梨花出新意 纪50小全张虽然是急就之作,整个画面也没有使用缤纷的色彩,但是它并不是简单的三枚邮票的合成,相反它在边饰设计与版式排列中具有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画面上方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诗人郭沫若的题字。下方是一枝绽放的梨花,两相呼应,使整个画画愈发显得庄重古朴、典雅大方。特别是梨花的选用可谓神来之笔。梨花暗喻梨园,梨园又是戏剧界的代称。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爱歌舞。6岁时,他的祖母武则天在宫院里大摆盛筵欢宴群臣,他即席表演了歌舞节目《长命女》,精湛的表演,博得在座的皇亲国戚及群臣们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选定了宫庭的一片梨园作为排练歌舞的场所,这便是“梨园”的来历。 提议选用梨花设计的倡议者是邮票发行局的局长宋兴民。他1956年调到邮政总局任邮票发行局副局长,当时也不过33岁。在此后近30年中,他从副局长到局长一直在邮票发行部门从事领导工作,历经了新中国邮票事业的初创、发展与辉煌。可以说他的大半生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的邮票中渗透着他对中国邮票事业如何发展的设想与实践。翻阅邮票设计的档案时,他的字迹随处可见,大到向国务院草拟的报告,小到某个邮票图案上文字的表述修改,他都亲历亲为。他视野开阔、心存高远,在他的努力下,邮票发行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为世界所关注。他的纪50邮票小全张采用梨花的倡议在当时就得到了田汉的肯首,第三图曾被1958年出版的英国《集邮者年鉴》评为当年世界10枚最佳邮票之一,1979年在中国举办的“30年最佳邮票”评选活动中这套邮票及小型张被评为最佳纪念邮票之一。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