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增长放缓
央行于4月11日发布的货币信贷数据显示,在从紧货币政策的累积作用下,货币信贷数据3月份全面放缓,央行也首次公开表示:“从紧货币政策的成效正在显现”。
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2834亿元,同比少增1583亿元。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比上年末低1.32个百分点。自2006年11月份以来,贷款增速首次降至15%以下,使得延续了15个月的贷款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
此外,3月末,M2同比增长16.29%,增幅较上月末低1.19个百分点,是今年以来M2首次降至17%以下。同时,M1也较上月末下降了0.95个百分点,同比增速降至18.25%。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而且我们有理由预期政策效果将持续下去,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产生相当影响。经济数据同样显示,中国一季度的GDP增速将放缓,然而通货膨胀压力却依然很大,在双重压力下,可以预计到央行实行加息的可能性较小。
加息遇到多种阻力
这其中有多重原因:一是央行将会等待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从紧货币政策带来了信贷增速的降低,缓和了经济过热的紧张局势,但随着效果的逐渐显示,以往力度是否合适也将被验证,如果紧缩效应明显,今后紧缩政策的空间也将受到限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于4月10日在“北大赛瑟论坛”上也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应保持适当弹性。政府高层口风的透漏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实施的微妙性,能带来巨大震慑力的价格型政策工具在短期内可能不会被采用。
二是中美利差倒挂空间加大。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降低,以及中国国内利率的不断升高,中美利差增加,这迅速导致了国际热钱的涌入,获取人民币升值的巨大收益,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如今,人民币已突破“7”大关。汇率政策所代表的紧缩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涨的扩大化,然而这却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也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以及流动性愈加过剩的局面。因此这种状况限制了人民币利率继续上行的空间。
第三,从近期货币市场上资金规模以及央票和回购利率水平来看,央行继续加息的可能性很小。近一周,央行发行央票和回购交易进行资金回笼的数量略小于以前,共回笼资金1780亿,减去上周到期释放的央票和正回购3100亿,净投放资金1320亿,比前一周投放的110亿大增。这说明市场上的资金紧张是由于新股申购的原因导致暂时的流动性匮乏,因此央行净投放较多,但本周的资金面可能会重回宽裕,债市有望上升。同时从新发行央票的招标利率来看,利率相对稳定,连续14周并未发生变化,说明资金不是很紧张,央行加息的紧迫性不是很明显。
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预计,央行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宏观经济数据公布,CPI仍可能维持在8%以上,但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央行为了防止经济的过快减速,应该会谨慎采用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张玉台也表示,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要密切关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延伸影响,应主要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在美元利率连续下调和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利率调整应更加谨慎。
关注波段盈利机会
对于目前情况下的债市,笔者认为交易型机构应密切关注波段盈利机会,时刻关注政策的出台情况,在敏感时期进行多种操作,同时控制风险;对于配置型机构,应采取较为保守的投资组合,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配置中短期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同时选择评级较高、风险较低的企业短期融资券投资,搭配形成合理的久期,对于长债投资,尽量选择浮息债,规避利率变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