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邮票上的印章
|
|
|
|
新中国邮票中表现印章图案的邮票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跟书画联系密切的书画作品作者的印章,如 T.158《韩熙载夜宴图》、 T.141《当代美术作品选》等。这是因为印章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第二类是采用篆刻家的作品,如纪 81-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采用许之谦的篆刻作品。
第三类是印章本身客观存在,但通过设计家之手移花接木,与相关图案组合而成,如 J.135小型张衬底的图案,就是借用秦至汉初用的上下各 8枚封泥印形成花边装饰,使“王命传”虎节的主体图案更加鲜明突出。
第四类是邮票设计家为表现中华民族古色古香的韵味,特意把邮票名称设计成印章式样,如 T.58《辛酉年》、 T.80《癸亥年》、 T.90《甲子年》等。
印章原是书画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历代书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不光讲究镌刻之艺术功力,对盖印方法之选用、印泥配方等也极其讲究。其中印泥配方以砂细亮不渗油、色泽鲜而经久不变为佳,一般为红色,这样盖出的效果既对比度强、稳重厚实,又充满喜庆吉祥之感。因此,我们在邮票上见到的印章全部为红色。同时,在一幅书画作品中盖上一枚或几枚印章,往往对全幅书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邮票上的印章,也往往能起到稳定画面平衡、增强画面虚实对比的效果。如 1993-15中的第二枚“兰花册页”就是如此,一旦去掉左边的印章,画面立刻就会失去平衡感。
人们习惯于称印章为“篆刻”,当然,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实际上印章包括篆、隶、真、行、草诸书体印、图象印等。如 1996-21中第一枚“陵台”上的红色宫印、首领印即为篆体, T.98《吴昌硕作品选》中第8枚“篆刻”主图下边那个印章则有篆隶笔法结合的风格。印章镌刻的历史可上溯到甲骨、钟鼎时代,现在留存下来的大多为皇帝、官吏的印玺,材料有金、铜、牙、角等。明清以来,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上刻印开始盛行,出现了很多篆刻家和流派, 1997-13M《寿山石雕》小型张上“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乐天”等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印章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方形、矩形、圆形、椭圆形、异形等,如 1997- 4《潘天寿作品选》上的印章就有方形、矩形、圆形多种。邮票设计家采用不规则异形状的印章式样也比较常见,如 1996-1《丙子年》的第一枚“万家灯火光明前景”邮票上的印章式样为葫芦形。印章的表现手法还有阴字和阳字之分,如 T.98《吴昌硕作品选》中第 8枚邮票上边的“美意延年”为阳字,下边的“乘长风破万里浪”为阴字。一般来说,古代印章的章法都有严格的规范,现在邮票设计家笔下的印章则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生活的痕迹,如变繁体字为简体字,把反字设计为正字,既使画面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文化韵味,又适合现代生活节奏快方便欣赏的需要。如 1997-5《中国茶叶》 4种邮票就分别设计成印章式样的票名:“茶圣”、“茶树”、“茶会”、“茶器”。
新中国邮票上首次出现(篆刻)印章图案是 1960年的纪 81,绘画作品上首次出现个人印章的是 1973年的编 57-62《熊猫》邮票,上有原作画家吴作人的印章。邮票设计首次采用印章形式表现票名的要数 1962年的纪 94《梅兰芳舞台艺术》。新中国邮票上印章出现最多的是 1997-13M,一共出现了 26枚印章。书画作品中出现印章最多的是 T.141《当代美术作品选(一)》的第 2枚,共出现了 6枚印章。此外,从印章上还可以分析出一个人的艺术功力和个性特征,如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都是兼有书法、诗词、篆刻(金石印章)和绘画之长的四绝画家。 T.44《齐白石作品选》邮票上出现的“白石”、“齐璜”、“借山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不同的落款印章,分别表现了作者的出身及豁达的人生态度。至于 1997-4《潘天寿作品选》的第 6枚,在一种邮票上出现了 4种不同的落款印章,“潘天寿印”、“龙为下”、“不雕”、“阿寿”,毫无疑问,它们也都是潘天寿生性倔强、气度宏大、一身浩然正气的真实写照。
通过邮票上一枚枚小小的印章,不仅可以研究和证明历史,而且还可以了解汉字艺术的演化过程,更可以探索印章这一特有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