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元贬值引发输入性通胀 我国经济或遭困局
|
|
|
|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如何演变,是内地众多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日前,星展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分析师梁兆基在沪上参加论坛时,对该热点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判断,2008年中国将不得不正面迎战美元贬值引发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此前不少经济学界人士纷纷发表观点认为,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有限。对此,梁兆基不否认,但他补充了一个新观点,即美国经济目前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通胀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
据他分析,如果美国继续降息,美元继续走弱,那么国际油价、金价、大宗商品等原材料还会继续走高,届时中国企业的成本必然会跟随提高,尤其是进口的材料成本。目前的问题是,这个趋势是中国无法干预的,而且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中国转型为开放经济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问题令人担忧,而华东师大亚欧研究中心研究员余南平教授似乎更悲观。他分析说,“此前学界的观点是2011年至2012年中国经济会步入滞胀,但是目前来看,今年已经出现了滞胀的迹象。”
据余南平分析,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处于高位,今年第一季度我国CPI预计在8%左右,同时社会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且最近自己参与的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了30%-70%不等。与此同时,部分行业利润增长十分乏力,尤其是纺织等出口行业。尽管企业原料、劳动力等成本明显上升,但是由于产业链下游的零售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以及其他多种因素,企业不可能同比例提高零售价格,这必然会导致今年大部分企业的利润会明显缩减,继而引发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难题呢?梁兆基表示,目前有一观点即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可以减缓通胀压力。但是他认为效果难以判断。“人民币究竟升值到多少,才能有效抵制通胀呢?同时,出口又会大幅下跌多少呢?失业率又会增加多少呢?这一系列问题会令政策调控很难。”余南平认为,“依靠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通胀问题,比如中国进口的大豆价格最近3个月上涨了近50%,而人民币3个月的升值幅度远远低于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