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目前的价格上涨仍然属于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在调整过程中也不能压得太狠,如果把流动性压为零,把投资热情全部压掉了,也不太好。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昨日下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的。
昨日参加发布会的还有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发布会的主题围绕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调控等问题,物价成为提问的焦点。
马凯:粮价10年只涨了8分钱
马凯表示,目前的价格上涨仍然属于主要是由农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结构性上涨,它与全面的、持续的、轮番的价格上涨引起的明显通货膨胀还是有所区别的。价格确实存在上涨的压力,政府已采取物价临时干预等措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马凯说,在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中,食品价格上涨占了4个百分点,住房价格上涨占了0.6个百分点,其它,比如服装、日用工业品等六类商品价格上涨只占0.2个百分点。因此,还是结构性的。至于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合理的恢复性上涨。拿粮食来说,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叶达到峰值后一直走低,小麦、稻谷、玉米平均收购价格1997年时每公斤1.5元,现在不过是每公斤1.58元,十年涨了8分钱,涨了5.3%.
存粮足供给足有条件抑物价
马凯表示,有决心、有条件、有措施实现今年4.8%左右的价格预期调控目标。马凯说,政府已经采取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措施。
马凯称,有条件是指我们经过30年的努力,特别是近期的努力,经济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力、物资都比较雄厚,特别是粮食连续4年丰收,又迈上了1万亿斤的新台阶,库存非常充裕,国内市场完全有保障。日用工业品绝大多数现在还是供大于求。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虽然有成本推动,但是有些企业也不敢轻易地涨价,竞争太激烈,谁涨价谁就要丧失市场,这也是我们控制物价的有利条件。
负责任的国家都会干预市场
马凯称,中国目前采取的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手段,都是以经济手段为主来控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不要把采取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误解为政府要加大行政管制价格的力度。针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市场上个别经营企业串通涨价、不合理涨价,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临时干预措施,这些临时干预措施,和过去完全的价格管制和冻结价格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这些措施具有合法性,因为价格法规定,在一定时期特殊情况下,对市场可以采取临时干预措施,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会这么做。
马凯称,促进总需求、总供给的基本平衡,是控制物价上涨的最根本措施,临时干预措施是辅助性的措施。当特殊情况消失以后,根据法律程序,报国务院或者当地政府批准以后,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将解除。
周小川:宏调不能压得太狠
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宏观调控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经济整体在这五年做到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这也说明货币政策是起到了不错的作用。
周小川称,宏观调控一方面取得了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国特点来看,中国GDP中储蓄率比较高,储蓄率高就是银行体系可流动的钱比较多,这样就有推动投资的基础。本来大家也希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有足够的钱在后面支撑。所以经济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流动性偏多、投资热情偏大的过程,所以要不断调整它。但调整过程中也不能压得太狠,如果把流动性压为零,把投资热情全部压掉了,也不太好。所以要不断地调控这种热情,跟踪这种变化,但力度要合适,保证国民经济能够平稳稳健增长。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我认为目前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5次物价上涨与调控
1980-1981
1980年,中国商品价格上涨了6%.
1981年,政府开始紧急刹车。采取的措施包括,全面压缩计划外投资,借用地方财政存款,暂时冻结企业存在银行的自有资金、紧缩银行贷款,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调控物价,严禁议价。
当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高达90%以上,国家行政命令式的调控手段立即见效。
1985-1986
1985年,中国经济再次驶入快车道。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公报》记载,1985年,中国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上涨8.8%.
当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坚决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增长速度的现象。物价增长指数在1986年回落到6%.但马上就有声音出来了,认为经济已经紧缩,宏观调控应该放松。
1988-1990
1988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上升18.5%.
袁钢明介绍,这有一个特殊背景,就是1987年决定允许企业自销部分产品,其价格由市场决定。
政府紧急停止了“物价闯关”,从第四季度开始大幅提高银行存款利率、削减基本建设投资,措施之严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1990年通货膨胀率降到3.1%,经济增长率也从11.3%跌到了3.8%,为改革开放以来回落幅度最大。
1992-1996
1992年经济再次起飞。就在各界争论是否过热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一锤定音,开始进行宏观调控。1993年6月24日,“十六条”发布,中央通过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重新审查开发区,停止地方当局向企业和农民集资等措施,调控高涨的物价。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通过经济手段。”袁钢明评价。这一年,一市民存在银行的1万块钱,在3年后就变成了1万七,几乎翻了一番。
2006-2007
2006年下半年,中国又迎来了一轮物价上涨。
“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而且是综合的经济手段,来调控物价,虽然春节前也出台了一些限价措施,但这应该是暂时的,主要是为了让百姓过个安稳的春节。”袁钢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