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几年,有两件艺术品曾被各大媒体大肆宣传,一件是海派名家谢雅柳的《峨嵋金顶》,该作曾在199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4万港元成交,8年后苏富比再次推出此作,结果以123.5万港元拍出,价格翻了3倍多;另一件是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该罐曾在1992年纽约市场上以286万美元(折合2230万港元)成交,时隔8年,该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又受到了海内外买家的追捧,最后以4404.75万港元成交,8年翻了一番,同时创造了当时中国官窑瓷器的最高价。由于艺术品投资的财富效应,诸多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和推波助澜,有的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艺术品的投资是只赚不赔。实际上艺术品的投资风险无处不在,而且它的主要风险来自于艺术品的某些特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大劣势:
一是流通性差。如果将艺术品同证券股票相比,艺术品的流通性显然远不如证券股票。证券股票除了节假日以外,其他时间都能交易,且进出十分便利。而艺术品一般在市场上交易主要通过画廊、古玩店、艺博会、拍卖会或私下进行等。其中绝大多数画廊、古玩店成交清淡,很多艺术品放在那里只能成为一种摆饰;艺术博览会一般一年一次,光顾艺术博览会的顾客绝大多数也是只看不买,成交不活跃;私下交易尽管手续简便,又可以逃避中介机构的手续费及国家税收,但私下找买家十分困难,即使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买家,也未必在价格上谈得拢。至于拍卖行,它是艺术品交易中最为活跃的,但是拍卖行一般只在春秋两季举行拍卖,且进入拍卖行的艺术品又需要一定的档次,所以,不是任何艺术品都能进入拍卖行的。另外,艺术品上拍时还需买家肯掏钱竞投,如果没有买家竞投,那么该艺术品就会出现流标。
二是变现性差。艺术品不等于金钱。从市场上看,相当一部分收藏者购买艺术品是为了保值增值,然而,许多收藏者在手头紧或缺钱时想抛售自己收藏的艺术品一般很难如愿以偿,经常会出现高价进、低价出的情况,有时损失会惨不忍睹。最典型的是:我国著名画家博儒,他曾收藏过一件稀世国宝——《平复帖》,为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是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扎,尽管只有85个字,但它历来被视为无上珍宝。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张伯驹曾委托溥儒的朋友、北京琉璃厂悦左斋的老板韩博文去溥府表达了购藏之意。溥儒开价高达20万大洋,韩博文认为溥如开价10万大洋,他愿去同张伯驹说,结果溥不同意。以后,溥儒的母亲突然病故,急需钱用,作为孝子的溥儒只好卖《平复帖》来安葬母亲。这时张伯驹请原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做中间人提出购买,结果双方只以4万现洋成交。造成这一状况主要是接盘的买家难找,相反,股票就容易得多,你只要到交易所抛掉,第二天即可取钱。
三是艺术品保管难。以小小的邮票为例,如果有折痕、缺齿、泛黄、褪色等,该邮票在市场上肯定要大打折扣。可是要保管好收藏的邮票,特别是有数十年历史的邮票实属不易,像上海这个地方,雨水多,平时湿度较大,气候对保存邮票极为不利,有的邮票尽管长时间不动,但仍会泛黄发霉。至于名家字画、瓷器等艺术品的保养同样难度很大,比如名家字画也容易褪色、泛黄,瓷器则易碎。而股票是无纸化交易,它不需要保管实物。
以上只是将艺术品同股票作了一个比较,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品在市场上的劣势,也正是由于这些劣势,投资者和收藏者在运作中最好用闲钱,切不可将日常家里生活费用于艺术品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