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长沙铜官窑遗址启动考古,到8月初,发掘出土可修复的瓷器超过1000件,出土文物上万件。不仅如此,还挖出来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烘烤炉、釉缸、装窑台面等,展示了大唐盛世的制瓷场面。随着考古的深入挖掘,长沙铜官窑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而通过立法保护这座千年瑰宝更显得迫在眉睫。据介绍,《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条例》有望年底出台,这将是全国首部窑址保护条例。
出土可修复的瓷器1000多件
“此次长沙铜官窑遗址考古获重大发现,目前已发掘出土可修复的瓷器超过1000件!”昨日,这次考古发掘的执行领队张兴国顶着烈日,站在工地上兴奋地对记者说。
今年3月,张兴国带着来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20多名工作人员,一头扎进了位于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村的长沙铜官窑遗址,几个月来的发掘让他与同事们收获颇丰:“取泥洞、淘洗池、储泥池、陶车坑、工棚、烘烤炉、釉缸、装窑台面等都基本上被挖掘出来了!”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曾作诗《石潴》来描写唐代长沙铜官窑工匠们泥洞深掘,旋胚彩绘,龙窑长宽,柴火烧瓷,焰炽冲天,瓷业繁盛的场面。这次对遗址的深度挖掘帮助了今人追寻昨日的历史,窥视往日的辉煌。
展现当年制瓷的完整画面
在遗址处,记者看到,近40米坡度不等的窑床,在四周绿树的环绕下安静沉睡着,托起了栩栩如生的历史画面。在窑炉西侧山坡底部,是拉坯制陶的地方,古代制陶的工棚,以及取泥洞、储泥池等都一览无遗。在最近找到的四个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圆形坑中,工作人员甚至找到了一些残留的深色泥土,已被提取送去化验,据队员们透露,那很有可能就是窑场工人给瓷器施釉的釉缸。沿着窑址旁的斜坡向上,就是陶工们对成型陶瓷器皿进行晾晒烘烤的地方,而整个窑址的最上一级平台,则给人们展示出了当时装窑出窑的活动平面。
这些地洞、旧址,并没有被时间擦去痕迹,它们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当年制瓷的画面。千年以前,窑工为了获取质量更好的瓷土,不顾危险走向深处。地洞内的黑暗遮盖了窑工的辛酸、苦难,但他们为长沙铜官窑所创造的辉煌却永远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