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价格逐步放开将令通货膨胀成为常态
|
|
|
|
陈序
中国的消费物价经历近一年的下跌后,正在重新回升。相信只要经济复苏进程不中断、不回头,加之中国政府一力推行的资源价格改革,通货适度膨胀将成为常态。
上周末,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称,11月份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了0.6%。这是中国CPI 数据自今年1月以来首次同比走高。而且,该数据环比也上涨了0.3%。尽管中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仍然负增长,同比下降2.1%,但降幅比上月缩小了3.7%。CPI转正和PPI降幅急缩预示着中国通货膨胀会继续上升。何况,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仍在以同比将近30%的增速扩张,银行信贷上升步伐虽有所放缓,趋势不变。11月中国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长了约430亿美元。
随着中国CPI数据继续上升,中国央行将面临提前收紧货币政策的压力。苏格兰皇家银行研究部门称,由于通货膨胀预期恶化,中国可能会在2010年第二季度上调利率。其实,北京很不愿意先于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之前上调利率。美中两国货币利差扩大,会鼓励更多的热钱涌入中国,使得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环境更复杂,试图维持政策现状会更困难。其他办法,央行只有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流动性,或是上调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其放贷冲动。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消费物价回升与北京价格改革有关——政府改变了原先人为压低的成品油和水电价格。资源价格曾是北京不敢贸然引入市场机制的领域,但国际国内形势使这一类由计划控制的价格也不得不开放。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直抱怨,政府控制的低廉的原材料价格实际上是对本国企业的补贴。扭曲的价格实际上鼓励了中国企业过度使用稀缺资源、过度投资,不顾实际上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危险。同时,资源品生产企业不能获得足够利润,投资不足,导致电力和成品油不时短缺。
北京今年多次提高了汽油和其他成品油价格,以反映国际市场油价普遍上涨的态势。数据显示,汽油价格较年初时已经上涨了50%,含税价则较美国均价高出了25%左右。11月,非居民用电价格上涨了约5%,为一年来首次涨价。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上调水费,北京在上个月将大多数非居民用水定价上调了9%。而天然气,业内分析人士说,预计明年年初价格将上涨10%至15%。
现在,通货膨胀压力重现,政府是不是得暂停放开价格的步伐?未必。
根据现实情况,即使银行向经济投放了大量的货币,也难以形成中国消费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货膨胀,因为产能过剩和外需不振仍然压在中国经济头上。虽然11月份中国出口同比仅下降0.3%,远小于今年初以来的两位数的降幅,但同比下降幅度缩小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同期中国出口开始大幅下滑。今年1-11月出口总值仍同比下滑了18.8%左右。根据银河证券分析,2009年因出口萎缩直接减少的需求就高达5000万美元,相当于减少至少三万亿人民币的总需求。换言之,外部冲击造成的产能过剩足以对冲上半年国内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只有大宗商品和资产市场才存在因为供不应求关系而产生价格暴涨的压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