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猜想:刺激政策可否收官
|
|
|
|
当前世界各国施行的经济刺激政策是为了应对本次世界金融危机。长时间的政府干预并非经济运行的常态,经济刺激政策下的流动性泛滥会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泡沫,甚至重新埋下“次贷危机”的种子,因此当前的经济刺激政策必将退出舞台。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目前仍无定论。此前有媒体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在11月底召开,但近日有媒体透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本月底召开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要延期至12月10日以后举行。
其实,一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已明确表示保八战役“胜券在握”。然而在这捷报频传之时,市场却反而忧心忡忡—经济刺激政策是否即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能否退出
一切猜想,来自一个截至目前仍无法求证的传闻。
11月16日《瞭望新闻周刊》刊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月底将召开,宏调六大矛盾受关注》一文,文章对一些质疑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观点进行了批驳,盛赞过去一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同时透露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在11月底举行的消息。一时间市场气氛却因此陡然紧张起来—在经济复苏捷报频传之时,经济刺激政策是否即将退出?
对于上述担忧,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政策肯定会发生改变,但不可能使用“收紧”的措辞进行表述。何志成认为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终的政策目标可能是“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防通胀)”。何志成对于“防通胀”被加上括号进行了解释,他认为“这里的防通胀主要指要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暴涨”,而不是用于对货币政策的整体定调。而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对时代周报表示,确保经济增长始终是制定政策的核心目标。他不否认将来有一部分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一些政策的力度将会被弱化,但是“不意味着经济刺激政策将会退出”。
通过对当前专家们在接受各家媒体采访之时发表的言论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尽管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政策将会发生调整,但是一致否认了经济政策会发生180度转弯的可能。
事实上,市场在对16日《瞭望新闻周刊》刊载的文章给予过度关注之时,却忽视了同样在11月16日发布的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中国目前通胀的现实威胁尚不足为虑,物价总水平难以大幅回升,预计明年通胀率在2.5%左右。报告建议,明年仍应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因为宽松政策的贸然退出会导致市场主体仍显脆弱的信心严重受挫,可能使经济步入下滑通道,甚至陷入长期低迷。
显然,人心浮动使得市场对16日《瞭望新闻周刊》刊载的文章进行了误读。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仅仅一周之后,在11月23日《瞭望新闻周刊》就刊发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赵涛的文章《结构性矛盾仍突出,中国经济回升面临六大挑战》—仅仅从文章的标题就可以看出,当前的经济刺激政策还未到收官的时候。文章的基调是:当前中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速下滑态势得到扭转,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而以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抓紧‘后危机时期’布局,决胜长远。”
退出的时机
实际上,从今年八月世界经济出现好转势头开始,有关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问题就已经在不少国家被提到台面上加以讨论。早在7月21日,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联储的退出策略》的文章,为联储局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作出了系统和清晰的阐述,而在10月28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亦表示刺激政策的退出策略已经设置好。
但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问题的关键不在预案而在退出的时机。9月5日,美国财长盖特纳在被问及有关经济刺激政策退出问题之时,曾连说三次“when!when!when!”(何时!何时!何时!)对退出时机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因此,尽管经济刺激措施的退出问题已有预案,但是从9月3日以来,美国财长盖特纳就一直在警告说现在消除旨在促进增长的经济刺激政策“为时过早”。11月9日,盖特纳称,美国不会过早退出经济刺激计划,急于实施退出策略会导致危机破坏性的进一步扩大。11月18日,盖特纳再次警告不能过快地解除保障措施,而在政府试图取消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面临挑战。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政府尚未就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进行过公开表态。但是何志成在接受采访之时表示,“对于当前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不会退出以及何时退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肯定要讨论这个问题。”不过何志成也表示退出问题“在文字上不会讲,不会让人感到有退出的迹象。相关调整要在文件中反映出来最早也要到明年3月份国务院的文件中才有可能。”
与政府方面在刺激计划退出问题上保持沉默相比,市场方面对此倒是有着很大的预期。这部分原因是因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提前”召开,本就处于惶恐状态的市场据此认为经济政策方面将有大动作。但透露会议提前召开的消息原文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在月底召开”, 实际上是这些表述上的些微差别带给了这个消息以政策可能变化的含义。大部分专家也对此不以为然,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就表示,即便经济工作会议11月底召开,与正常召开时间也只有几日差距,谈不上提前定调。清华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否认了会议提前召开是为了提前定调,“今年经济形势远没有去年严峻,提前定调的压力不大。”
导致市场产生经济政策将发生大变化的预期的现实原因是“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新增贷款大幅度增加”。在11月23日《瞭望新闻周刊》刊发的赵涛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中指出当前“价格总水平比较稳定,尚未发生通货膨胀现象”,这一论断应当能有效地解除市场恐慌。事实上,研究政策转向时机问题,纠结于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提前”召开一事并无太大的意义,反而是赵涛文章之中的“只要物价总水平涨幅在3%以下,通货膨胀不会形成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这一表述应当引起重视。
慎言“退出”
一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已明确表示保八战役“胜券在握”,这其中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功不可没。何志成表示,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肯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1月16日《瞭望新闻周刊》刊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月底将召开,宏调六大矛盾受关注》一文之中也明确地对此加以肯定,“面对呼啸而来的世纪性经济危机,如果没有‘4万亿’的手笔、‘保八’的决心、对经济增长的强调、大量信贷的支持、基础投资的带动,且不论产能过剩、结构失调和消费不足等问题是否会因此就能改观,在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一年间纷纷‘落马’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会步入何等境地,就足够引发人们的猜想。”
不过,当前世界各国施行的经济刺激政策是为了应对本次世界金融危机。长时间的政府干预并非经济运行的常态,经济刺激政策下的流动性泛滥会导致资产价格出现泡沫,甚至重新埋下“次贷危机”的种子,因此当前的经济刺激政策必将退出舞台。在9月4日,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联名写信给欧盟其他成员国,表示“一旦危机结束,就要致力于退出策略,避免形成新的全球不平衡”,而德国财长斯泰因布吕克表示,一旦经济恢复开始,退出机制就应该马上执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中国经济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并非通胀和产能过剩,如何适当地退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才是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
尽管如此,很多专家都同意,在市场人心浮动之时轻言退出是不妥当的。刘煜辉就直言,“对于经济刺激政策,我们忌讳用‘退出’这个词”。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曾经表示,“现在没有必要慌里慌张改变这些一揽子计划,实行完了以后根据时机走一段看看。如果要退出的话,在官方的表态上不会当时宣布,会采取逐渐淡出的方式。”
经济刺激计划是一位与衰退进行过顽强战斗的士兵。或许,这样的退出才最适于他,这应了一句名言—“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悄然隐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