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收藏中国”大型文化公益活动在合肥举行,来自安徽各地的数百名收藏爱好者与蔡国声、丘小君等7位国内重量级鉴定专家面对面交流,鉴定书画、家具等藏品1769件,募集爱心基金近20万元,全部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
晚报记者 梁晨 文/图 合肥报道
记者直击 鉴宝现场三大怪现象
“收藏中国”大型文化公益活动启动后的第二站走进安徽,在鉴宝活动中处处体现着仰韶文化与徽州文化的对接,广大古玩爱好者感受到河南与安徽两地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收藏中国”合肥站鉴宝前一天,来自安徽和周边各省份的藏友就开始到现场咨询、登记排号,当地的多位著名书画家挥毫泼墨,所有作品的拍卖所得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华豫之门》这次在安徽的鉴宝项目涵盖陶瓷、书画、玉器、青铜、杂项等多个领域。8月1日,收藏爱好者携带各种各样的藏品挤满整个现场,领号台前更是排起了长龙。
在荧屏上已被藏友熟知的蔡国声、丘小君、张德祥、贾文忠、王立军和黄鼎等7位重量级鉴定专家,面对面给藏友们答疑解惑,辨别藏品真伪。在现场,记者看到鉴宝有三大怪现象:其一是几乎所有收藏者约定好似的都称自己的“藏品是祖上传下来的”,他也不管是真是假;其二是凡被藏友成箱成包运到现场鉴定的藏品十有八九属于赝品,“哪有好货都被你一个人淘到”;其三是带着有分量的宝贝请专家掌眼的藏友喜欢戴墨镜乔装出场,担心被别人认出来。
宝物过堂 800位藏友当场献宝
在合肥的鉴宝现场,800位藏友带来各种各样的藏品。来自安徽凤台县的陈先生抱着一件40多厘米高的青铜器请专家鉴定,他激动地跟王立军说:“我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您鉴定,没想到有一天能在合肥跟您面对面,不管这青铜器是不是真的,我都相信您的鉴定。”王立军上下左右仔细观察了陈先生的这件藏品。“这件青铜器花觚是明清时期仿制商周的,不过仿得很好,器形、花纹也做了一些变化,有明代的风格。”王立军告诉这位藏友,如果估价的话,现在市场上能卖十几万元。
一对70多岁的夫妻带着七八件木制藏品请专家鉴定:“别人跟我说这些都是黄花梨木做的,至少应该是清代的,我就买回家了。”老先生想请专家帮着确认下。“没有一件是黄花梨木的,最多也就十几年吧。不过,有两件是黄杨和紫檀做的,当摆设还是不错的。”专家张德祥表示。在现场,清代的紫砂锡包玉柄壶、明代的白玉珠纹边带板、宋代的水墨山水画……许多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宝物呈现在专家眼前。
专家说法 鉴宝近两千件多数属赝品
相比得知鉴定结果欣喜而归的人,更多的藏友带着失望离开现场。当天经过7位专家鉴定的1769件各种藏品中,只有两成左右为真品,以及少量具有收藏价值的清代、民国时期的仿品。
在众多失望的“持宝人”中,记者看到的“最受打击的”莫过于来自江苏的一家三口,这位60多岁的父亲带着两个子女驱车赶到合肥,满头大汗搬进现场七八个大箱子,拿出大大小小20多件瓷器,他说这些都是自己花了很多钱买回来的心爱之物。经过现场的三位专家鉴定,竟然没有一件真家伙,全是仿品。“我们就是收破烂的!”儿子一屁股坐在箱子上垂头丧气,父亲急得衣服全被汗浸透了,他拿起藏品拉住旁边的藏友说:“你看看,这怎么可能是假的?”
“虽然藏友们带来的‘宝贝’数量庞大,但其中80%都是近现代的仿制品。”鉴定专家蔡国声告诉记者。对于藏品“赝品多,真品少”的现象,蔡国声表示:“我们到全国很多地方做鉴定,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虽然说属于正常现象,也符合当前收藏界的现状,但我们是很痛心的,这种现象不只有造假者的缘故,更主要是人们收藏知识的欠缺。”鉴宝活动结束后,“收藏中国”将所有鉴定收入和爱心拍卖所得近20万元捐献给中国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