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枚“国庆”邮票的回忆
|
|
|
|
今年是国庆60周年,也是我步入古稀之年,屈指数来还是我集邮生涯的55周年。我第一次集邮,收集到的第一枚邮票是:1950年7月1日国家邮电部发行的纪4《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反映开国大典的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分4枚,图案相国,面值不一。主图是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头戴八角帽的毛主席像,背景是天安门前接受检阅的人民解放军装甲坦克部队和飞机编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开国大典阅兵式的雄壮场景。每当我翻开邮册,看到这枚邮票时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兴奋和珍爱之情溢于言表。
一、集邮路上的第一票。我14岁那年(1954年)考入山西省立汾阳第一中学,由于爱好画画,很快就成为《汾中青年》校刊的美术编辑,负责版面的美术插图。这年国庆节前夕,编辑部准备出一其《国庆专刊》墙报,让我画一幅报头。我找了不少绘画参考资料都不理想。忽然想起家中旧信封上有一枚邮票:纪4(4-1),图案正合适,于是我急忙取来,把邮票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毛主席,天安门前栩栩如生的飞机、坦克原样画在了校刊上,得到了所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喝彩。我就把这枚邮票珍藏了起来,这就是我集邮收藏的第一枚邮票,从此我便走上了集邮之路。
那时候,我们小县城集邮可没现在这么容易和方便,“纪”、“特”邮票既无法预订,也无处购买,全凭自己不断地仔细寻觅,一枚一枚地收集。当时我采用了当义务“小通讯员”的方式,代传达室的工友们为各位老师同学送信,然后找他们索要信封上的邮票的方法和从自己家中旧信封上和学校废旧书信报纸堆中寻找以及寻求同学亲友的帮助这三样方法。
在中学时代,我几乎集全了建国初期到五十年代末所发行过的所有“纪”、“特”邮票!为了得到这些邮票不知跑了多少腿,磨了多少嘴,但其中虽苦也有乐,每枚邮票都有一段令我难忘的故事。
二、“姊妹”相逢在京城。集邮是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集邮使我增智益智,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集邮培养了我崇高的理想和爱美的情操。六年的中学生活,使我德、智、体全面发展,1960年高中毕业后,在当年的高考中我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北人民大学,成为了新中国的一名大学生。
考入华大后,我不忘集邮,仍带上这枚“国庆”邮票上了北京。这年10月1日,我与全校师生参加了国庆十一周年庆祝大典。那天我手捧鲜花,迈着矫健的步伐,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与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第一次亲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国庆”邮票上的场景又一次在我的眼前真实地出现,使我激动地热泪盈眶,感到无比荣耀和自豪。
在北京上学的日子里,我利用节假日经常去王府井大街集邮门市部购买邮票(盖销票),并与邮友相互交流邮品,补齐了中学时代未收集到的几枚高面值筋票,特别是为纪4“国庆”邮票配齐了其他三枚,使得他们也可以“合家团圆”。还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一本简易邮册,为这些“纪”、“特”邮票安了家。后来我发现这套原版开国纪念邮票全国发行量仅为20万枚,因此较为珍贵,更是被我视为“掌上明珠”。
1965年我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正赶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集邮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封资修残渣,被打入冷宫,全面禁止。我迅速将我的所有邮票装入到一个小铁盒里,包裹严密,藏在家中的顶棚上,才免遭一劫!
三、合家团圆喜盈盈。2003年我从市政协机关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对集邮更加投入,更加专注。我加入了《集邮报》读者联谊会、《邮缘》联谊会、专题邮学会、《邮刊与主编》联谊会,以及本市的集邮协会、收藏家协会、民俗学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加这些组织的每一场活动,在收集整理邮票的同时,深入研究,为省内外邮报邮刊撰写邮文,编组邮集参展,扩大交往,广交朋友。集邮成为我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陶冶情操,健康长寿的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我的工资(退休金)也不断增长,逐渐配齐了新中国从1950年——2004年发行的所有“国庆”邮票。在这些邮票中不仅有《开国大典》的珍贵邮票,还有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多姿多彩的边疆风光,穿着节日盛装、翩翩起舞的56个民族邮票等等。每当佳节我便翻开邮册,看到这些邮票时,就如同推开历史的一扇窗,回到历史的时空隧道,枚枚邮票记录了共和国的足迹,枚枚邮票歌颂祖国,使我真正体会到集邮的真谛,及它的意义所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