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北京地区的150家博物馆大都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其中也包括那些私立博物馆。从1997年新中国第一批私立博物馆获批建馆,私立博物馆已经在中国发展12年,仅北京就有近30家私立博物馆,但记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私立博物馆在夹缝中艰难前行,难成气候。
观众增多,马未都感到日子好过了。
看着“宝贝”,古陶文明博物馆馆主难展笑容。王海鹏摄
寂寞生存的古陶文明博物馆。路东之供图
连轴工作,老爷车博物馆馆主雒文有一脸倦容。
历史:私立博物馆12年
1997年1月18日,北京琉璃厂西街一座面积仅为400平米的门脸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马未都。当时,与观复博物馆一起获批成立的还有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画家夫妇何扬、吴茜的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
12年一个轮回,如今观复博物馆借马未都之名刚刚做到“不赔钱”,而古陶文明博物馆则“藏”在一间地下室里,游客稀少艰难维持,何扬吴茜现代绘画馆一直仅限个人画作展出,北京遗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馆成立则一波三折。但从1997年开始,全国先后由个人出资建立的私人博物馆有300多家,其中北京近30家,占全市博物馆的五分之一左右。类别从陶瓷、家具、皮影、门墩,到中医药、空竹、匾额等等,如同一串文明瑰宝,散落在民间的角角落落。
这些博物馆大多同观复博物馆、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命运相似,除了刚成立时热热闹闹一番,一段时间后就面临供血不足的困境。而资金背后,则是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与缺失,马未都甚至感叹,私立博物馆的受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私营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