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均同比下降。1-4月份累计,CPI同比下降0.8%,PPI同比下降5.1%,双双为负的经济数据让市场对国内经济的回暖再度产生争议。
统计显示,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下降1.5%,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上一轮物价出现下降,是在2002年12月。同时,作为物价指数的先行指标,PPI同比下降6.6%,连续第五个月下降。
“一季度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基本见底,现在处于筑底阶段,未来将缓慢回升。受一季度经济下滑的惯性影响,二季度回升将比较弱,三四季度预计会比较好。”著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孙飞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孙飞解释道:“4月份,CPI和PPI双双回落,主要是受翘尾因素的影响。CPI的下降受食品价格下降的带动,主要是猪肉价格下跌影响。食品价格占据了CPI的最大权重,食品类价格的下降影响了CPI的走低。”
统计显示,2009年4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下降1.3%,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肉禽价格及其制品价格下降13.5%,而猪肉价格下降了28.6%,降幅比上月扩大5.6个百分点。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对CPI的回落表示了不同看法,在4月CPI的构成中,食品价格下降1.3%,低于非食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的降幅1.5%,更多反映出消费意愿萎缩,以及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可能不足,这使得扩大内需的难度有所增加。
作为CPI的先行指标,PPI的降幅也出现了加深。统计数据显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9.6%。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1%,生活资料出场价格同比下降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林跃勤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PPI的连续下降,受到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整体未见好转,国外市场需求不旺;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使得原材料、燃料等购进价格下降,导致PPI的下降。”
此外,林跃勤认为,部分企业消化前期库存,加剧了工业生产的下滑,这也是PPI下降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了相同观点,他认为,这种变化可能是受工业二次甚至多次去库存化的影响。第一次去库存化结束后,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有所恢复,相关企业加大了生产,使得供求关系发生反复,价格再次回落。
“虽然CPI和PPI双双继续走低,但是并不能就此判断会出现通货紧缩,只能说有通缩的压力。”孙飞表示。“中国经济将呈现‘V’字形,现在正经历调整的过程。对于中国经济的信心源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及时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10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经济刺激政策,其效果正逐渐显现。而且后续政策必将会对投资和消费需求必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