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揭示过数种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为了避免矫枉过正现象,在此我要作一“特别提示”:大家千万不能以简单地对号入座、按图索骥方式,在粗略了解了那几种“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便把一些表面征象类似于“相对克隆”的名家真品,一棒子打死——以真当假。比如我们今天要谈的有些书画名家有创作“保留节目”的习惯,它同“相对克隆”赝造出的伪品在某些表面征象上就有一些相似之处,书画鉴藏界中人便因此常常会以真当假,或视假为真,造成颇多谬误与争议,祈望本文对收藏爱好者有所启发。
关于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我们不妨可将其理解为我们到KTV去唱歌,总有几首歌曲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每次一唱就都能体现出歌唱者的相对高水准,故而总会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保留的曲目而乐此不彼。在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中我们熟知的如画家李可染画牛与牧童、黄胄画毛驴、徐悲鸿画马、关良画“三打白骨精”或“武松打虎”题材、书法家林散之书写毛泽东的一些诗词等等。在现实中皆客观存在着相对较接近的“版本”。这些书画名家,对自己相对擅长创作的题材,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反复作出数件甚至于几十件不等的从笔墨到结体或造型及章法,甚至于连同幅式皆非常接近的作品。而我们有的书画鉴藏者一旦同时遇到两件或更多署名同一名家的作品,就往往会想当然地用惯性思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地来认定质量相对高的那一件作品才是真迹,质量相对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则必属赝品,此是极不正确的鉴定认识观。
事实上,“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是名家的真迹作品之间,也是不可能没有质量相对高与低的差别,何况由相同或不同的造假者所赝造的不同伪作了,那真品与伪作之间的区别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名家创作客观存在着的“保留节目”现象及其与“相对克隆”伪作较容易产生的认识混淆。我建议,辨识工作应分如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正确判断当局作品总体艺术质量的高低。若判断物属名家真迹,它或它们的艺术质量以量化(以量化来说明此问题可能相对容易理解些)来说,通常会“起落”在80多分至90多分之间;若是赝品一般总在80分以下出现“起伏”,有些低级仿品,甚至到不了50分的程度。其次再比较笔墨与结体或造型的客观状态如何。真迹与真迹之间绝不会“处处皆一致”,而赝品与真迹母本相互间则肯定会存在某些局部或某个局部一模一样的克隆,即作伪的特征。最后观察对照作品的款识。凡名家亲笔署的款,哪怕两件作品中书法的文字内容或结体较相近,但细看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正斜总会有些小差异,唯伪款才会冒出亦步亦趋、生硬搬套的失自然之状。
要验证我上述提到的这几点,只要大家再回过头去看看前几回我举例过的所有“相对克隆”疑伪成品,相信都能得到具体的落实。再看(图1)与(图2),这儿,它们的情况就与诸疑伪成品大不一样。前者是本人珍藏多年的李可染真迹作品;后者是南方某拍卖行2005年秋季上拍的一件李可染“保留节目”。这两件作品初看确实很相似,当认真观察就发现它们是“求同存异”。以其笔墨、造型与款识的自如、娴熟与高质量来定性,两画应皆属“开门见山”的上等好真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