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万丹)“有个成语是‘买椟还珠’,我觉得有点像我。”58岁的石家庄烟厂工人石汉文笑着说,他对香烟要求不高,却把烟标(俗称烟盒)当珍宝。从1991年至今,他收藏各种烟标上万枚。
石汉文的办公室里,他收藏的烟标装满了六个大纸箱。“白毛女”、“海燕”、“反攻牌香烟”……琳琅满目。“这个‘红旗牌烟标’,是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中国共产党党旗出现在烟标上……”石汉文边翻阅边介绍,对每一枚烟标的来历都脱口而出。
其实,刚到烟厂工作时,石汉文对烟标并不“感冒”。“有次大家提到烟厂的成立时间,居然没人知道。”石汉文说,后来他到档案馆查明了确切日期。从那儿以后,石汉文对“烟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开始收藏“烟史”的载体——烟标。
为了搜集烟标,石汉文还经常参加外地城市的烟标交流会。“最北去过鞍山,最南去过昆明,几乎每年都要出去两次。”石汉文说,有时为收藏数量很少的解放区烟标,花费上千元是常事。2005年,他应邀到昆明参加了全国烟标展,并获得了优秀奖。
在石汉文眼中,烟标不仅能折射当时的历史现实,还能反映民风民俗。由此,经过研究,他根据烟标和史料,写出了四十多篇烟标故事。2009年初,《河北省烟草志》出版,石汉文负责撰写了其中两个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