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预期,在正常情况下,伴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市场主体信心将进一步恢复,今年第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是可能逐步回升的
□当前在扩内需、保增长方面固然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但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经济有望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企稳的成效只是初步的,其任务仍然很艰巨
□需要切实做到把增加投资与改善民生、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投资真正做到有效益,避免当前大规模投资在今后引发新一轮通胀
本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任务仍很艰巨。衡量这一点的基本依据,是2008年12月上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总体要求是依据国内外现实情况提出的,是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市场主体信心进一步恢复
据统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由2007年的13.0%(最终核实数字)下降到9.0%(初步核算数字),下降了4个百分点。其中,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由10.4个百分点下降到7.6个百分点,下降了2.8个百分点,占下降总数的70%;净出口贡献度由2.6个百分点下降到1.4个百分点,下降了1.2个百分点,占下降总数的30%。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净出口指标和投资、消费指标都没有也不可能反映其“乘数”效应,但在这方面,前者与后者是有区别的。投资和消费都是全额的,而净出口只是总出口的一部分,它不可能全面反映总出口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据计算,2007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但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为32.5%。
上述数据表明:在当前,扩大内需是极为紧迫和十分必要的,大家对这一点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扩大内需的原因的认识上,似乎并不完全一致,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应着重从国际因素导致的外需锐减这个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观点似乎暗含一个前提:我国原来并不存在(或不严重存在)内需和外需的失衡,只是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导致外需锐减,才需要扩大内需。毫无疑问,由这次危机导致的外需锐减,是实行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只是考虑这一点,那就是以偏概全了。我国之所以要扩大内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多年来发生了内需和外需的严重失衡。对一个社会主义的经济大国来说,这是很危险的,会导致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不可持续。诚然,外需对我国也很重要,但主要应根植于内需。我国之所以发生这种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有国内和国际多种因素的作用,但决定性因素还是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从这方面来说,把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仅仅归结为外部因素,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现在需要进一步指出,在扩内需、保增长方面,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初见成效。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6.1%。尽管经济增速比2008年第一季度增速(6.8%)下降了,但内需因素(包括投资和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在经济增长的6.1个百分点中,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别为4.3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0.5%、32.8%和-3.2%。完全可以设想,如果不进行扩大内需,假定外需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不变,并按2007年—2008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算(这两年分别为19.7%和16.0%),那么,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就不可能达到6.1%,而很可能只有4.0%左右,甚至更低。从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连续6个季度大幅下滑的态势(2007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速为13.8%,到2008年第四季度仅为6.8%)在今年第一季度就明显被遏制了,并为今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增长率达到8.0%左右)打下了初步基础。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6.1%,是在扩大内需政策开始贯彻、市场主体信心开始恢复等条件下实现的。可以预期,在正常情况下,伴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市场主体信心将进一步恢复,今年第二、三、四季度的经济增速是可能逐步回升的。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2008年以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速下降的特点,更有助于树立信心。2008年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3.0%下降到9.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由3.7%上升到5.5%、由14.7%下降到9.3%、由13.5%下降到9.5%。可见,2008年经济增速下降只是因为第二、第三产业增速下降引起的。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6.8%下降到6.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由2008年第四季度的7.2%下降到3.5%、由6.1%下降到5.3%、第三产业7.4%未变。可见,如果不说第一产业由于季节性因素而导致的增速下降,那么,这个季度经济增速下降,完全是由第二产业增速下降引起的。
经济有望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
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与农业相比较,第二、第三产业均具有可能迅速上升的特点;二是今明两年扩大投资的重点又恰恰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置方面。这表明今年第二、三、四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速继续回升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再从全局上和根本上看,我国在本世纪初叶面临的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重要特征的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有根本的改变,那就更有利于树立这种信心。这个战略机遇期之所以没有根本改变,是因为决定它的主要因素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改革开放;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积累了适应经济周期变化全过程的、系统的宏观经济调控经验等。这些因素虽然会受到国际环境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根植于国内的。
同时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当前在扩内需、保增长方面固然存在许多有利因素,但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经济有望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企稳的成效只是初步的,其任务仍然很艰巨。
当前不仅在扩内需、保增长方面如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改革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情况,而且,就实现其任务来说,甚至更为艰巨。这里仅以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最基本方面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为例做些说明,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很突出。
在外需锐减、消费大幅上升短期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要扩内需、保增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幅提高投资率。从这方面来说,投资率的继续上升和消费率的继续下降,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据测算,2008年全国各地区加总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7%,2009年还将上升到63%。但同时需要清醒看到: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是经济中的基本比例关系,它的长期严重失衡必然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被中外经济史反复证明了的、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条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诚然,在我国工业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阶段,投资率和消费率在一定程度上的上升是必然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原来就长期严重失衡,其后果之一就是产能的严重过剩,现在又进一步趋于加重。这种雪上加霜的叠加效应,表明潜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令人担忧!
为此,需要切实做到把增加投资与改善民生、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投资真正做到有效益。这样,不但当前可以有效改善民生,而且可以为今后不断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可以避免当前大规模投资在今后引发新一轮通胀。当然,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快农村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尽快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这样,就有利于缓解当前投资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状况,并逐步把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推向协调发展的轨道,从根本上防止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