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在北京发生了两件重要的经济新闻。一是上午10∶00,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向中外记者介绍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二是下午17∶43,新华网播发消息: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
实际上,第二条新闻是头一天发生的,或许正是为了不早于统计局的季报,才推迟一天发布。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这样有利于经济界和社会公众正确理解今后的宏观政策走向。
国家统计局的季报告诉我们中国经济“目前是怎么样”,国务院常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则告诉我们经济政策“将会怎么样”。
目前的中国经济或者说一季度经济运行怎么样?李晓超有几句精当的概括:出现积极变化,结果好于预期;基础尚不稳固,任务还很艰巨。
单从GDP数据看,似乎看不出“积极变化”,因为一季度6.1%的增幅低于去年四季度的6.8%。但去年四季度GDP增幅比上季度大幅回落2.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GDP增幅的回落幅度仅为0.7个百分点,显然,经济增幅迅速下滑的势头基本被遏制住了。
更重要的是6.1%的内涵。一是工业生产稳住了。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8.3%,略有些出乎意料,比1—2月份高4.5个百分点,也明显快于去年11月的5.4%、12月的5.7%。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8%,高于2007和2008年各季度增幅,而且是城镇和农村投资“双加快”,表明扩大内需政策已经开始起作用。三是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加快。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同比增长15.9%,比去年同期加快3.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四是对外贸易出口降幅缩小。3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7.1%,比1—2月份降幅缩小4个百分点。五是财政收入降幅缩小,3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3%,比1—2月份降幅缩小11.1个百分点。
还有一个参照指标是发电量降幅缩小,3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1.3%,比1—2月份降幅缩小2.4个百分点。
因为有这么多的积极变化,所以说“结果好于预期”。也可以说,经济回落已基本触底。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或许还要加上二季度,应该是此次经济下滑的底部。
说基础尚不稳固,任务还很艰巨,有两个意思:一是国际经济环境严峻,不确定性因素多,外需不好指望;二是所有的企稳指标大都刚过临界,出现波折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有一段完整表述: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外部需求持续萎缩,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工业增长回升乏力,经济效益继续下滑,民间投资意愿偏低,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压力很大。
那么,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怎样?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既要看到积极因素,又要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充分一些。我的理解,国务院的政策取向是要尽力维护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避免出现W形波折和反复。
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是,会不会出台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
答案已经在形势判断之中。既然结果好于预期,近期出台新的刺激经济措施就没有多大必要性。毕竟,短期政策就像挽救危重病人的猛药,时间不宜太长、力度刚刚够最好。
早在4月11日,温总理在泰国帕塔亚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时,已通过港澳记者透露了近期政策取向。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会有进一步刺激经济政策出台时,温总理说,当前,我们要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得越早,就越有利、越主动。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重申了这一点,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部署了当前要做好的八项工作。其基调是“加快”和“落实”,即加快落实各项已出台的刺激经济措施。据此判断,至少在近期,不大可能出台新一轮刺激经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