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拉动内需”是中国式怪论
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其 “医生哥波子” 博客中对“医保拉动内需”论发表了不同意见。据《信息时报》昨日报道,目前有经济学家认为,国家把2000亿元至2800亿元用于全民医保建设将是一个巨大市场,覆盖全体国人的医保体系最少将撬动1万亿元的内需。廖新波表示,“通过看病来拉动内需,很悲哀”。他同时认为,医改不该从穷人的口袋掏钱。
估计,感到悲哀的不只是廖新波副厅长。诚如廖新波所言,穷人本来就没有钱,用这个办法引导穷人消费,太不应该了!穷人有病没有钱看,这是政府的责任。理儿说得虽然很朴实,也很正确,但不能否认的是,“医保拉动内需”符合经济学,具体说是中国经济学。
据我所知,提出“医保拉动内需”的经济学家至少有两位,一位是北大教授刘国恩,一位是中科院研究员郑秉文。在中国医保体系极不健全的当下,两位学者的理论是没有问题的。但所揭示出的问题,却非常严峻:一是,不少国人有病也不上医院去看;二是,居民个人储蓄都用在治病防病上,而舍不得拿出来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迫切需要加大医疗保障的投入;而全民医保体系的健全,必然会刺激包括医药在内的消费市场。
可是,上述经济学的理论并没有解决医改不掏病人腰包的问题,这或许正是“医保拉动内需”令人悲哀的主要原因。担任北大教授兼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刘国恩提出,如果国家向医保系统投入人均300元的费用,老百姓就可能拿出3000元来消费。这个概念,不免让人感觉有一种“套取消费”的意味——医保报销的毕竟还是小头,大头还得病人自己埋单。现在很多低收入者,压根就没钱治病,不要说让他出大头,就是小头也未必承受得了。这个道理就好比,汽车下乡有补贴,农民贪图那点便宜,结果把家里的钱全部拿去消费了,拉动了内需,可是家庭生计却随时可能面临风险。
“医保拉动内需”之论,在那些医保体系健全的国家显然是无效的。譬如欧美发达国家,全民都有医保托底,有个小痛小伤的,都可以大胆地上医院。他们也不必大量存钱养老防病,今天赚的钱今天就可以花掉。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了,我们的医改一直以“失败”的面目示人。到目前为止,我国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是80%,而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仅占20%左右,农民和农民工的参保离率更是低得可怜。至于医院的资金投入,就更加不堪启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秘书长吴明江在今年两会期间指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仅10%,90%的资金都是掏病人的腰包。如此背景下,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光药品市场都可以明显受益。
可见,“医保拉动内需”之论是完全符合中国经济学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一论断继续有效。